猪布氏杆菌病的防制措施
1、症状
该病怀孕母猪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即流产,有的接近妊娠期满,即早产。早期的流产常不易发现,因母猪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出粘性或粘脓性分泌液。流产后胎衣滞留的情况少见,子宫分泌液一般在8天内消失。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公猪常见睾丸炎和副睾炎。有时在开始即表现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但通常则是逐渐发生,即睾丸及副睾的无痛肿胀。其它症状还有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变时,还可发生后肢麻痹。
2、病理变化
在没有十分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轻热的病猪,病变主要出现在受害器官附近的淋巴结,例如,睾丸淋巴结、乳房淋巴结等。这些淋巴结呈多汁,肿胀,有时出现脓肿的灰黄色小结节。
公猪的睾丸、附睾和精囊呈现化脓性的病灶或坏死。关节及其周围呈现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此外,脓肿也可出现于肝、脾、肺等器官。
母猪流产后子宫粘膜呈现化脓,卡他性炎症,并有小米粒大的灰黄结节。
3、防制措施
东海县是养猪大县。2007年生猪饲养量105.9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2.2%。由于我县规模养猪场在防制猪氏杆菌病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因此,近几年没有猪布病疫情发生。主要做法是:
3.1坚持自繁自养 防制猪布病,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规模猪场一般都按配套比例养有种公猪、种母猪和育肥猪。必须引进种猪或补充猪群时,严格进行检疫。即对引进的猪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生猪接触。清净猪群,定期检疫(至少一年一次)以发现病猪。
猪群如果发现流产,除隔离流产病猪、消毒环境及妥善处理流产胎儿胎衣外,尽快作出诊断。确诊为布氏杆菌或在猪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采取隔离、封锁、扑杀、消毒等措施予以扑灭。消灭布氏杆菌病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育健 康猪群及免疫接种等。
3.2淘汰病畜 通过免疫生物学检查方法淘汰病畜,在畜群中反复进行检查淘汰(屠杀),可以清净畜群。免疫生物学检查 阴性者作为假定健康猪继续观察检疫,逐步淘汰阳性者,以至成为无病畜群,例如:猪群在一年以上无阳性者出现(初期一月检查一次,2—3次后,六个月检查一次)且已正常分娩,即可认为是无病群。个别猪场不慎引进病猪,在尚未大量传播前采取果断措施,用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进行综合检查,所有阳性猪和可疑猪均隔离淘汰。阴性的隔离30—60天两次检查,全群阴性时,再观察6个月,在此期中综合检查两次,反复检查皆未出现阳性和可疑病猪时,才能认为是无布杆菌的健康猪群。如复检时不断出现病猪,则停检全部淘汰。仔猪在断奶后隔离饲养,2个月龄及4个月龄各检查一次,如全部为阴性即可认为健康仔猪。
3.3免疫接种 在没有严格隔离条件的猪群,主要接种菌苗,以预防布氏杆菌的传入。
菌苗本应只给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的生猪接种。但因条件限制,检查后再进行免疫接种,在工作中存在很多困难。近年来通过试验,在猪群中不检验即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免疫接种,也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3.4做好防护 人类可以感染布氏杆菌病,其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于人,所以人类布氏杆菌病的预防与消灭,有赖于动物布氏杆菌病的预防的消灭。一般认为,患病羊、牛、猪是人类的主要传染源。布氏杆菌弱毒苗对人都有一定的病原性,特别在喷雾使用时,更易感染发病。所以使用弱毒菌时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如防护设备不够,应避免使用气雾免疫法。为了预防人感染布氏杆菌病,首先要注意职业性传染。凡在猪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作者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兽医等,必须严守防护制度(即穿着防护服装及注意消毒工作)。特别在仔猪大批生产季节、更要严格注意遵守。必要时可接种菌苗,接种前应行变态反应试验,阴性反应者才能接种。
3.5严格消毒 在消灭布氏杆菌病的过程中,我们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如流产胎儿、胎衣,病猪分泌物,粪、尿及其污染的环境、猪舍、用具和运输工具等均彻底消毒。特别注意流产胎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