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引领中国水产种业方向突破卡脖子难题关键丨水产种业振兴巡礼


文/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孙岁寒

编者按:种业强,则渔业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开幕之际,南方农村报特推出水产种业振兴巡礼专题,梳理我国代表品种的种业发展变迁,探索其特色发展路径,以期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考与借鉴。

从罕见的昂贵食品,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从“身娇肉贵”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产品之一。对虾行业走过的道路,正如中国水产业数十年来的拼搏与奋斗。

为了培育一尾好虾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无数从业者付出辛劳血汗,在种业不断升级的推动下,对虾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一个辉煌的世界级产业。


一条虾造就出一个世界级产业。资料图片

当前,中国对虾业已初步进入集约化、标准化时代,以高效、环保的绿色生产模式,引领中国水产业前进的方向。同时,对虾种业的变革与破局,也成为中国水产种业振兴的重点。2022年12月,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即将召开,汇聚全行业智慧对未来走向进行研判,同时也将为对虾种业提出最新的发展策略。

上世纪50年起步

开创中国对虾产业辉煌

我国对虾育苗事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1959年,赵法箴等学者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人工繁育对虾(中国对虾)苗种。到1960年,经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努力,整套对虾人工培苗的方法问世,当时幼虾的成活率达90%以上,甚至可达100 %,这为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创造了基本条件。

在那时,对虾是极罕见的昂贵食品,1960年出版的《对虾养殖知识》记载,一吨鲜虾可以换回十数吨钢材,养虾是支持国家建设发展的事业之一。从那时起,为推广更多对虾养殖,业界努力向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进军。

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国家攻关项目,由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承担完成。此项技术制定出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并在全国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海洋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

育苗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并使之很快成为中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在此推动下,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自此,虾苗可以高效、稳定,有计划的大批量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的局面,使中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目前,养虾业已遍布我国沿海,帮助无数农民致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危害全世界养虾的白斑综合症大面积流行,养虾产量剧降。中国传统的养殖虾类——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全部遭遇严重打击,从1993年起,连续数年全国产量不足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以上百亿元计。

正是在这个节点,当时对白斑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对虾”)开始登场,并逐步走向顶峰,同时带动了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养殖浪潮。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到2021年,中国白对虾年产量已接近200万吨,占全世界白对虾产量40%以上。

种业助推养虾蓬勃发展

水产种类中“卡脖子”最突出

198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权从美国引入白对虾,并于1989年突破白对虾人工授精难关。但是一直到90年代,国内外对白对虾产业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久攻不克,长期未能实现白对虾产业化育苗。

199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乃禹把白对虾亲虾运到海南,经过刻苦研究,克服了多道难关,终于在2000年,成功实现了白对虾产业化育苗,该项目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拯救受病害困扰的的养虾业起了关键作用。随后在业界共同努力下,逐步完成了白对虾抗病、高密度养殖、集约化养殖防病、淡水养殖、亲虾保种等多项技术。2001年,我国对虾产量重回世界首位,2004年,中国白对虾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由此开启中国虾业近20年辉煌历程。

进入21世纪,中国虾苗业蓬勃发展,在海南、广东、福建、广西四省区出现大量企业。此时的白对虾行业以近乎野蛮的状态在成长,行业中既有价格昂贵的一代品牌虾苗,也有各种来路混杂的“土炮”虾苗,每万尾虾苗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可说是鱼龙混杂。


在优质虾苗推动下,养虾业飞速发展。

在行业快速繁荣的同时,高质量虾苗的优势也在逐步显现,其中最典型就是来自泰国的正大卜蜂虾苗,在本世纪初到2016年前后,正大卜蜂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当时中国虾苗行业天花板,甚至可以以虾苗捆绑饲料销售。在那个时期,同样称霸中国市场的还有美国SIS公司,作为较早进入中国的种虾品牌,最高峰时曾独占中国90%的种虾市场,控制中国绝大多数虾苗企业的源头。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内绝大多数做进口一代虾苗的企业都以国外种虾为生产来源,在中国白对虾苗版图上,也由泰国正大和美国SIS联手占据;另一方面,这两大企业的相互竞争,也促进了优质虾苗的发展,市场从华南向北方、内陆扩展,影响力越来越大,虾农良种养殖意识也不断提高。

白对虾是引进品种,中国缺乏足够的自然群体,再加上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虽然从2010年起,陆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对虾新品种问世,但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远不能和洋品牌竞争,种质资源“卡脖子”现象愈加明显。在2012-2014年间,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多次与SIS谈判种虾价格和质量问题,2013年、2014年人民日报两次撰文进行报道。在多次谈判中,我方虽难以实质性影响国外企业,但展示出组织的力量,向全社会传递出种业人团结一致的正能量。

目前,白对虾仍是我国水产养殖中,优质种源受制约最严重的种类之一。到2021年,中国白对虾苗年产量近1.28万亿尾。据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等资料显示,我国优质白对虾种虾资源,有约70%依赖进口,仅2020年进口额就达到1亿多美元,最优质的种虾仍控制在美国和泰国少数公司手中,我国自主培育种虾性能与进口种虾仍有较大差距。


海南某地沿海高位池,养虾亩产可超万斤。

从跟跑到并跑

中国对虾种业加快突破

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早在 2003年,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就已开启白对虾种业的探索,该项目南方基地在广东恒兴建设,培育出新品种“中兴1号”,是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对虾良种之一。

近几年来,水产种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品种面世越来越多,白对虾种业转型提质也在加速。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其它企业,收购美国Primo种虾公司,开创中国企业首次收购国外种虾资源先河。随后,海茂在业内率先大规模推广高抗性虾苗,为中国白对虾育种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2017年,国内首家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邦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实施,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技术支撑,联合了恒兴、海大、海茂等行业头部企业,凝聚力量破解白对虾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

2021年,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虾苗销量超过350亿尾,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牌虾苗。

2022年,“渤海1号”“海茂1号”“海兴农3号”三个白对虾新品种通过审定,我国白对虾新品种达到12个,种虾家系逐步增多,种源储备进一步丰富。


我国第一个适应高盐度海水养殖环境的白对虾良种“渤海1号”。资料图片

当前,从水产种业整体看,我国已经从跟跑到并跑,实现了领跑,头部企业梯队初步形成。在白对虾种业领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优质种苗产品)的种业企业脱颖而出。在其引领下,整个中国对虾种业根据自身市场的特点,大力研发新型繁育和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虾苗生产国,最大的对虾养殖和消费国。随着时代进步,虾苗行业更加细分,国内企业针对多种养殖环境和模式,不断研发适应性更好,养殖更加安全的虾苗,面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力逐步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对虾种业不仅能破解“卡脖子”问题,更能胜出一筹,成为世界对虾种业的主力。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孙岁寒、熊亚琴

编辑:蔡丹燕(微信号Choi_danyy,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2022中国牛蛙美食文化节暨

第三届牛蛙产业绿色发展大会

时间:2022年12月29-30日

地点:广东汕头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

承办单位: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

战略合作单位、联合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直播/晚宴等系列冠名单位等,火热招商中,欢迎优秀企业合作

支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

二、活动主题

·食尚牛蛙·千亿产业·


三、活动亮点

产业化。这是一场牛蛙全产业链大阅兵,汇集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消费等产业链条的企业,充分展现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标准化。这是一场关于牛蛙绿色养殖标准化大讨论,产、学、研、政、媒齐聚一堂,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牛蛙养殖生态化改革,引领牛蛙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品牌化。这是一场牛蛙市场品牌大营销。牛蛙成为当代人餐桌上的“新宠”,快速发展的牛蛙餐饮市场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牛蛙餐饮品牌纷纷在品牌故事与特色元素上发力,依靠品牌文化内核引发消费者的认同感。

食品化。这是一场牛蛙预制菜大汇演。牛蛙精深加工不断发展。站在预制菜的风口,随着无损冻蛙等技术的迭代更新,牛蛙预制菜工艺的不断提升,精深加工将成为牛蛙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四、主要内容

采用“1+1+N”的活动形式,一场主论坛+1大展览(牛蛙全产业链、美食展览)+多项细分活动的形式,参会人数超1000人,参展企业超50家。

1

一场主论坛:牛蛙产业高峰论坛

邀请政府、专家、企业等,围绕牛蛙绿色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开展讨论,输出智慧与力量。

主要议题方向:

1. 《2022中国牛蛙产业调研报告》

2. 牛蛙养殖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探索与实践

3. 牛蛙养殖标准化分析

4. 牛蛙养殖投入品市场分析

5. 牛蛙主要病害分析

6. 牛蛙预制菜前景分析

7. 发布牛蛙十大预制菜品

8. 发布牛蛙绿色养殖技术规范

9. 发布牛蛙产业绿色发展共识

2

一大展览:牛蛙全产业链展览展示

1、全国牛蛙餐饮文化展与美食推介会

2、发布一批牛蛙预制菜(包括现场展示、烹饪)

3、网红/美食家直播牛蛙美食展与现场烹饪(邀请网红/美食家直播)

4、牛蛙全产业链产品展示(苗种、饲料、动保、食品等)

3

N场活动

1.牛蛙健康中国行大调研。

2.2022中国牛蛙产业风云榜评选。

3.发布《牛蛙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

4.中国牛蛙厨王争霸赛。

5.召开广东省牛蛙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联盟年会。

6.中国牛蛙产业绿色发展联盟成立大会。

7.美味牛蛙云展会。

8.牛蛙短视频大赛。

9.牛蛙美食带货直播。

10.牛蛙绿色生态养殖现场考察。

往届回顾





扫码购票

会议详情可咨询蔡记者

13414952984(微信同号)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