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00斤亩到120000斤亩南京六合返乡新农人慧养鱼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传统的鲈鱼养殖往往一年一季,入秋后集中上市。在南京市六合区有一位青年小伙,在自己的光伏事业蒸蒸日上时,毅然决定二次创业,养殖鲈鱼。通过工业化思维和智能化设备,他养殖的鲈鱼不仅可以错峰上市,卖出好价,而且产量和品质也更高。这位新农人是如何智慧养鱼,践行乡村振兴的?最近记者到他的基地里转了转。


  应祯旺,是南京六合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养殖基地里查看鲈鱼长势,准备5月底上市供应。别看他现在说起鲈鱼养殖来头头是道,可就在两年前,他还是一名光伏行业从业者。在一次出差过程中,应祯旺偶然接触到了鲈鱼工厂化养殖。出于职业敏感的他发现,传统鲈鱼养殖,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入行门槛高而且养殖风险大。应祯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新能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我们的理念就是要开源,要节流,要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把养殖生产经验形成智能化程序,来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生产风险。”


  发挥自己在已有行业的优势,应祯旺首先从智能化监测系统的研发上进行破题;但是项目落地还涉及场地、养殖技术等各方面,水源哪里来、土地审批怎么走,这让没有涉农经验的应祯旺犯了难。了解到创业者的需求,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与科研院所对接,为应祯旺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引荐,全套保姆式服务让应祯旺的想法迅速变成了现实。回想起项目落地建设时的场景,应祯旺不禁感慨,“水、电、还有土地政策,我们是两眼一抹黑。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圆满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基地2022年8月16号开建,10月8号就放鱼了,效率非常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起步稳当,应祯旺的智能化养殖系统也就可以派上大用场。有了智能化系统,什么时候供氧、什么时候换水,系统都会实时监测,自动作出调整。如此一来,人工成本降了,鲈鱼产量和养殖损耗也有了大不同。根据前期走访调研和养殖分析,应祯旺跟记者分享了两组数据:传统土塘养殖,鲈鱼产量约2200斤/亩,智能工厂养殖可以达到120000斤/亩;与此同时,传统土塘养殖鲈鱼损耗超5%,智能工厂养殖鲈鱼损耗低于1%。


  对于这样的数据,基地管理人员钱小超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养殖模式,人轻松了,这么大的规模,长期只要一个人来维护。同时因为很多因素可以排除掉,鱼各方面疾病和应激反应会更少,所以死亡率会更低,鱼出来的产量和品质比以前更高了。”


  除了产量上的提升,智能化养殖还能瞄准市场周期,通过控制水温、鱼苗投放节点,实现成品鲈鱼的错峰上市,因而市场效益也会更高。新技术、新理念对于传统养殖行业的革新,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奔头。目前应祯旺已经和两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复制推广智慧养殖模式。记者在基地采访时,恰逢一位意向投资人前来谈合作,同样作为年轻人的周晨光告诉记者,他原来理解的农业主要依靠人工,走访基地后发现现代农业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堪称资本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体,这一点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说起未来的打算,应祯旺也是期待满满。2号基地扩建、种苗孵化、预制菜项目尝试……这些都在他的规划中。“除了把养殖这个环节做强做大做精之外,整个产业链两端的延伸是更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如果把服务业和加工业带进来之后,除了我们本身产业的一个提升,可能还会带来本地更多的就业机会。”应祯旺告诉记者。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