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传播途径与感染特点
病源传播途径
一是通过环境、用具传播,如土壤、空气、风、水、车、饲料饲草、用具等;二是通过接触传播,如动物间直接接触而感染;三是间接传播,通过接触过感染动物的人、动物、昆虫等感染。
病源感染特点
一种是不具传染性,当病源微生物进入时,获得高度免疫或抵抗能力的机体,使病源微生物不能在体内繁殖而不能传染。第二种是隐性传染(包括潜伏期和康复期带菌),动物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或病源微生物毒力较弱,不能构成发病而呈现隐性传染,这种现象比较多。第三种是显性传染,当动物机体未获得免疫抗体,病源微生物毒力很强时,表现出显性传染。其中又分为局部传染和全身传染。
局部传染是病源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后,通过血流达到某一组织部位而定居繁殖。如猪肺炎支原体定位于肺部,布氏杆菌定位于生殖器和胎儿等。
全身传染是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后,不能定位于局部,病原微生物在血液中繁殖,并引起全身症状。如:菌血症(口蹄疫、水泡病)、败血症(猪瘟、鸡新城疫、炭疽)、毒血症(破伤风、羊肠毒血症)。
局部传染和全身传染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往往由于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的演化关系而发生变化。
传染病的特征
特异性。必须具有不同传染病的特异病原微生物。如:猪瘟病毒感染猪瘟等。
流行性。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包括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性。
季节性。疫病的流行大多与季节有关,病原微生物利用季节的环境条件或季节性的传播媒介,进行繁殖传播。如口蹄疫多在冬季发生,猪丹毒、马脑炎多在夏季发生,炭疽多在洪水季节发生等。
免疫性。大多数传染病可形成免疫力,动物病愈后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患同一传染病。
临床性。患病群体症状相同,久治不愈。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