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羔羊腹泻病的防治

    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不断发展,羊病的发生与流行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羊腹泻性疾病不断增多,给养羊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羔羊大肠杆菌病

临床症状分败血型和下痢型。败血型多发生于2~6周龄羔羊,病羊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有轻微的腹泻,有的带有精神症状,运动失调、磨牙,也有的出现关节炎,多于病后4~12小时死亡。下痢型多发生于2~8日龄新生羔,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状,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不能站立,消瘦,衰竭死亡。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保证圈舍清洁干净。对怀孕母羊和哺乳母羊合理调配饲料,给予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分娩时做好产房和接产卫生。羔羊及时哺喂初乳,哺乳前母羊乳房用温水洗净、擦干。

2.特异预防可用大肠杆菌多价菌苗给孕羊预防接种。

3.发生本病可肌肉注射氟尼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或止泻一针(主要成分:恩诺沙星、黄连素等),按说明应用。

4.对症治疗:收敛止泻,助消化、补液可用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3克,次硝酸钠0.2克,混合加水适量,一次灌服,每天2次,连用3天。配合中药治疗,方剂:白头翁、黄连、诃子肉、茯苓、白芍各10克,秦皮、山萸肉各12克,白术15克,生山药30克,甘草6克,煎汤300毫升,每羔灌服10毫升,每日2次。补液可用5%葡萄糖100毫升,加5%碳酸氢钠2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二、羔羊沙门氏菌病

临床症状分下痢型和流产型。下痢型主要发生于羔羊,多见于15~30日龄的羔羊,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恶臭,精神委顿,虚弱,低头,弓背,继而倒地,经1~5天死亡。流产型多见于妊娠的最后两个月。病羊体温升高至40℃~41℃,厌食、精神沉郁,部分羊有腹泻症状。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对羊场进行彻底消毒。羔羊在出生后应及时早吃初乳,并注意保暖;发现病羊应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舍要彻底消毒,死羊要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2.对发病羊群进行药物预防,饲料内添加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白头翁散(主要成分:白头翁、龙胆、黄连、利福平等)。

3.病羊治疗可肌肉注射双效止泻一针停(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或氟尼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按说明应用。并配给中药治疗,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12克,黄连12克,秦皮12克,生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诃子肉1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白芍12克,干姜5克,甘草6克;煎水300毫升,每羔羊灌服10毫升,每日2次。

三、羔羊梭菌性痢疾

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5日龄羔羊发病为多。病初羔羊精神委顿,食欲低下,不久即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黄绿、黄白甚至灰白,部分病羔后期粪便带血,成为血便。病羔虚弱,卧地不起,常于1~2天内死亡。个别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最终昏迷。体温降至常温以下,不久死亡。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孕羊体质;产羔季节注意保暖,防止羔羊受冻;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产前产后或接羔过程中都要注意清洁卫生。加强对羔羊的护理,做好消毒、卫生工作。

2.每年产前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狙、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也可接种羔羊痢疾灭活疫苗,怀孕母羊分娩前20~30日注射2毫升,再于分娩前10~20日第二次注射3毫升,第二次接种后10日产生免疫力。

3.羔羊出生后12小时,可灌服土霉素,有一定预防效果。

4.治疗可肌肉注射头孢金品(主要成分: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等)或抗菌先锋(主要成分:阿莫西林等),按说明应用;或口服土霉素粉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常水30毫升调后一次灌服;配合中药治疗,方剂:乌梅(去核)、炒黄连、黄芩、郁金、炙甘草、猪苓各10克,诃子肉、焦山楂、神曲各12克,泽泻8克,干柿饼(切碎)1个。用法:研碎煎汤150毫升,红糖50克为引。每羔灌服10毫升,每日2次。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