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鱼和熊掌兼得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党报记者基层共学二十大
生态养殖 鱼和“熊掌”兼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秋日暖阳下,在福清上迳镇天马科技“中国鳗谷”养殖基地,新一批鳗鱼刚刚捞出,运往省内外;养殖大棚内,“饭点”一到,成群鳗鱼一拥而上、争相抢食。
站在养殖池边,基地负责人杨明聊起基地的“新气象”:池边建起水槽,用于排泄物收集、尾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厂房外加设纤维过滤器,能过滤虫卵、杂鱼卵等微小杂质。
养鱼先养水。近20年的鳗鱼养殖经验让杨明格外重视养鳗中的“养水”环节,“过去养鳗,为了保障鱼的生存环境,得一天两次大换水,现在全然不同了”。他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不同”:绿色转型前,像基地这样400口大鱼池,日耗水至少4万吨;采取“内循环”后,每天只换水约5%,减少外循环系统养殖尾水处理的压力。
节水后,如何增效?在基地,养殖尾水中的粪便残饵被收集起来作为肥料养分,投入植物“中央厨房”,实现生态多级链式资源化利用,而干净的水则进入“鱼菜共生”系统,开始第二次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这对企业来说,很有启发、指导意义。我们在做的‘种养一体化’模式,也是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杨明说。
据了解,省内五分之三的鳗鱼产自福州。但产量大的背后,耗水量大、尾水处理难等问题日益突显。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来一次革新。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天马科技10多年前就布局绿色发展板块,逐步探索出“种养一体化”绿色双循环模式。“养殖池内八成的水可再循环利用,仅有二成的水进入外循环生态系统处理,基地预计一年节水1000万吨,节约成本近亿元。”杨明说,基地全部投产后,年养殖鳗鱼可达7000吨以上,可创造产值约10亿元。
绿色探索还在循序渐进。去年,天马科技又将目光投向“用电”,打造“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绿色发展模式。企业和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合作,在16万平方米的养殖棚顶架设光伏板,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建成启用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5000吨。
打牢绿色“桩基”的同时,生产端也在同向发力。
对进厂的鳗苗进行隔离检疫;研发鳗鱼开口料,解决红虫污染问题;高效环保饲料喂养、研发动保产品保护鳗鱼肝脏,实现无抗养殖,提高饲料转化率,为鳗鱼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从种苗来源、饲料喂养、预防保健,到食品深加工等环节,深度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
天马科技等一批农业企业的率先垂范,创造福州渔业领域绿色转型的喜人开端。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是渔业发展重点方向,该局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加快我市渔业朝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绿色高效方向迈进,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
学习手记
福州渔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鳗鱼、鲍鱼等产量居全省首位。与此同时,福州渔业也面临从粗放到集约、从资源依赖转向生态高效的问题。
破题之路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市大力实施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天马科技坚持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创新“种养一体化”绿色双循环模式,建立了鳗鱼养殖精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布局,通过内外双循环尾水净化系统、“鱼菜共生”系统和植物“中央厨房”,节约八成水资源,也为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新方向,进一步做到发展与生态中的鱼和“熊掌”兼得。(全文共1482字)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