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将“克隆猪”的自动化应用于育种,是否存在风险?

最近,南开大学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新闻,说学校的研究小组,已经完成了“克隆猪”的全过程自动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这项技术的国家。这个新闻一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猜测,“克隆猪”到底是为了实验,还是为了别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担忧,这种持续的技术进步是否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那么,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克隆猪”的全过程的自动化?据了解,此次南开大学的研究小组“克隆猪”,是经过筛选筛选,最终培育出来的“克隆猪”,基本上都是将来的种猪。这个小组说,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以前的克隆技术,主要是靠人工复制,所以繁殖率很低,尤其是“克隆猪”,没有办法得到高质量的种猪。

因此,他们开始尝试自动化克隆技术,在此基础上,“克隆猪”的数量从最初的5只,到现在的每一只,每只都有8只,而现在,他们的健康保育率,达到了69%。可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据悉,这是因为欧美地区的种猪“卡脖子”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坚持“克隆猪”的原因。

那么,我们国家的种猪为什么要依靠欧美的进口而被“卡脖子”?这和欧美的原种相比,在繁殖上更有优势。由于欧美的技术发展比较早,发展的比较快,欧美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看出了“生猪经济”的潜力,因此,他们在欧美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欧美的种猪,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需求量,而我们国家每年都会从欧美进口大量的种猪。

从资料上看,国内的国内种猪需求量还不到3%,以去年为例,欧美种猪进口量占97%以上,而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丹麦、法国,分别为37%、33%和26%。就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种子”技术,对国外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国内的原种猪,则是在欧美国家的严格限制下,进口的都是“祖上”,而欧美等国家,则是不肯出口“曾祖父辈”的,因为只有这样,那些非发达国家的人,才会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持续的需求。

因此,南开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将“曾祖父辈”的优良种猪培育出来,经过筛选和繁殖,终于突破了欧美两国对“种猪封锁”的限制。

所以,“克隆猪”是否存在某种风险?“克隆猪”是用来繁殖的,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会出现在餐桌上,所以很多人都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吃到带有“克隆基因”的猪肉?猪肉是否真的是安全的?该小组称,尽管是克隆,但并未对其进行基因改造,也就是说,“克隆猪”仅仅是从“曾祖父辈”身上获得了基因,并未进行人工修饰,其口感、肉质、安全性等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

另外,“克隆猪”的研究费用很高,所以,每一代的克隆猪,都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精挑细选,作为一头新的种猪,而现在,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地改进中,所以,“克隆猪”是不会出现在餐桌上的。其实,从2005年开始,国内就出现了“克隆猪”,现在全国各地的种猪,都开始使用这种克隆技术,甚至还被列为了“国家保护猪”。

同时,我们也要理智地对待这种科技,因为它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令人恐惧。所以,各位认为,国内“克隆猪”的培育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将来真的有了克隆猪,你会不会去吃?欢迎大家评论,畅所欲言!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