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他们养猪竟比上市巨头成本便宜1元/斤,家庭农场养猪还有没有前途?
许多人认为家庭农场模式灵活、管理成本低,在成本上更具有优势。但实际上,经过数个猪周期的洗礼,不断被淘汰的养猪群体恰恰是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
养猪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猪企的占比越来越高。但残酷的猪周期中,大型集团的养殖效益也并不尽人意——养得越多,亏得越惨。
到底家庭农场养猪还有没有前途?农财宝典新牧网将从成本、防疫、模式等多角度深入探讨。
厉害了!他们养猪竟比上市巨头成本便宜1元/斤?|聚焦家庭农场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王之娴
近年来,养猪业风起云涌。关于家庭农场和大型养殖集团谁更有前途、谁更能抵御风险的的话题,不断被探讨。
在养猪业,成本决定竞争力。那么家庭农场与大型养殖集团相比,成本究竟孰优孰劣?
家庭农场比巨头成本低1元
曾文是一名养了“一辈子”猪的老养猪人,目前在湖南宜章经营着一家150多头能繁母猪的猪场,成本控制在8元/斤左右。“原先自己散养十几头的时候,可以做到7元/斤左右。”他说。他的猪场养的是丹系猪,目前MSY可以做到 22以上,现在已经是满负荷生产。
他认为,相较于大集团,家庭农场在土地、管理、人力、硬件投资上等方面支出更少,而大企业则主要在饲料成本上较低。他还指出大企业里可能存在一些采购人员、技术厂长等会吃回扣的问题。
饲料是影响成本最大的因素。近年来饲料涨价很快,与许多大企业一样,曾文也会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利用当地农村特有资源是纳入考虑的方法之一,比如,在湖南有放储的稻谷,每吨只要1800元,比一般的玉米原料低1000多,“但配方这块突破不了。”他说道。过去还尝试过降低饲料中豆粕的量,添加赖氨酸进行平衡,但养出来的猪都偏肥。所以后来也就放弃了这些想法,还是采用常规的饲料配方饲喂。
而大集团或许在饲料原料替代上有一定技术优势,如牧原在公告中表示,已将饲料中豆粕用量控制在10%以内,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7%,减少近一半的豆粕用量。而新希望则表示通过对配方进行相应调整可使成本降低0.3元/公斤左右。
业内多数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大型集团养殖在成本上各有优劣,但总成本算下来,还是家庭农场更低。
梧州通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繁伟告诉记者,在广西,公司养殖成本约在8.4元/斤。细化来看,比起家庭农场,大型集团公司在管理费用上大约要多出0.5元/斤,如果是公司+农户模式,还要多出大约0.85元/斤的代养费。大集团在采购上有优势,能够在投入品上节省大约0.25-0.3元/斤左右。总体来看,成本约比家庭农场高1元/斤左右。
根据上市猪企公开信息,今年上市猪企肉猪出栏平均完全成本大约在16-18元/公斤之间,部分企业算上其它盈亏费用,综合成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大约1元。如温氏股份2022年一季度完全成本16-17元/公斤,而综合成本则在18元/公斤。
还有上市企业表示,由于规模扩张过快,固定折旧摊销和团队培养需要时间,管理水平短期内跟不上,自育肥成本反而比放养更高。相对而言,家庭农场自己进行饲养管理会更加用心,也能降低成本。
2021年猪价陷入低迷以来,许多上市猪企都经历了巨额亏损,但曾文表示,他的猪场还结余了120多万的现金流。“猪价涨涨跌跌并不奇怪,这么多年总结的规律是价格高的时候不能扩大,价格低的时候再慢慢做大。”他说,“我从几头母猪开始,养猪养了一辈子,这么多年下来,身边实际上有一部分人还是赚到钱的。”
注:从生产成绩可见,拥有一定技术水平,疫病防控优良的家庭农场养殖成绩优于集团猪场。
注:以上家庭农场均将死淘、折旧、母猪等成本计算入饲料成本中,而10头母猪家庭农场均由家庭成员进行劳动,无人工成本。牧原与京基智农数据由企业公布的完全成本与各项成本占比折算而来。
小型农场成本低至5.5元/斤
近期,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的一个视频演讲在养猪业疯传。他指出,种养兼业的小户型养殖模式,最有利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在云南楚雄州南华县,有一座家庭农场,正是采用温铁军教授所倡导的农村种养循环模式。据介绍,其成本在夏秋季节可以做到5.5元/斤,而在冬春季节,也可以低至6元/斤。
这家猪场由一位名叫罗鹤的22岁年轻人管理,他还是一名财务专业的大二在校大学生,在2020年还在就读高三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养猪赚到第一桶金,如今希望把养猪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目前他的猪场有10头能繁母猪母猪,一共大约有200多头生猪存栏。
去年,罗鹤的猪场出栏生猪60余头,盈利了15万元。在投资50多万元进行硬件改造后,今年他将出栏目标定在200头以上,希望盈利达到60万元。
之所以能达成如此低的养殖成本,与他很好地利用了周边农村产业资源,省下了一大笔外购饲料费用密不可分。
据介绍,罗鹤家中除了养殖生猪,还兼做豆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副产物豆腐末可以用来喂食母猪。此外,家中自有并租赁了周边农户共20亩耕地用于种植青饲料,使得总体外购饲料量比普通猪场减少1/3。
“我们家母猪可以饲喂豆腐渣自给自足,30-40斤的小猪饲会喂一些青饲料和玉米等。还会添加自家种植的玉米秆、小麦杆、大豆杆等补充纤维素,以及添加中草药和核桃榨油之后的副产物核桃饼等喂食猪只补气补血。提高抵抗力和健康度,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且这样养出来肉质更好。”罗鹤说,“周边农民很多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土地利用起来。”
可见,在这样高自给度的家庭农场,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家在外务工不如回家养猪?
但以上实现较高程度自给的家庭农场模式或许只能存在于规模较小时候和较小的养殖量。随着规模的扩大,则自给比例会越来越低。无论是饲料还是粪污消纳,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发生更多联系。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指出,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人均耕地无法满足高水平的自给循环需求。
“如果家庭农场比较有资金实力,可以以承租土地的方式去形成这种种养循环模式。但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家庭农场来说,首先,管理精力可能很难去顾及到,需要投入人力成本,且多头经营对养殖端本身也可能会带来影响。其次,如果按照规模化猪场500头年出栏算,实现循环自给至少需要100亩地,流转费用也不少。此外现在粪污资源化利用还会有一些处理成本,如果种植的不是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作物,这种投入和产出比是不划算的。”朱增勇说,“目前我国种植和养殖总体上还是分离的,还没有形成一种榜样式的模型。”
而如果仅停留在较小规模,则可能对家庭来说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如务工。孔繁伟认为,家庭农场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二是家庭收入70-80%是来自于农场。那么以家庭年收入二十万计算,如果每头猪盈利150元,那么折合需要1000头猪以上出栏规模。“如果太少,则没有经济意义,只在解决就业上有意义。而假如达到年出栏1000头猪,在我国农村很难有那么大片地土地供其利用。以及用来这些土地来种植青饲料满足饲喂需求,又需要增加多少劳动力?”
因此家庭农场随着养殖量不可避免的扩大,其成本优势将逐渐缩小。“养殖上附带一些青饲料是可以的,但规模上去之后其对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小,还是会回到主要使用工业化饲料上来。”孔繁伟说。
罗鹤也表示“考虑过这一点”,他准备从“小而精”开始,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未来如果猪场养殖量超过350头,那么人工、饲喂、药物疫苗、保健等成本的确会随之上升。他谈到,比如现在家中猪场和豆制品工厂都可以由父母劳动打理,土地的耕种在农村乡里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但超过350头以上可能就需要再雇人帮忙,他们计划今年8月份聘请一位兼职工人。“如果到了500头以上,成本可能会到上升到14块左右,但我们有信心可以把成本底线控制在14元每公斤。”他说。
不过他也明确表示,即便现在养殖量不大,也比在外打工好。“我父母去年回来重新运营豆制品厂和猪场的,这两年因为疫情,工厂都在裁员降薪,在外面务工不如在家做养殖。”
家庭农场也需要高质量发展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易敢峰博士最近在公开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欧洲模式,而非美国式的大集团主导模式,才是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而所谓家庭农场,按照欧洲规模标准,应该是300~500头母猪,生猪年出栏在5000~10000头。国内可以借鉴欧洲的产业联合体结合家庭农场模式进行分工合作、利益共享,达到环境友好、效率极高、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易敢峰也强调,在欧洲模式上全面升级,全面提升行业效率,实现产业大升级才是重中之重,而国内30头母猪以下的散养户会退出市场。
规模化和专业化或许是未来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随着行业的发展,家庭农场近年来规模化程度提高非常明显,与此同时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实际上,目前家庭农场的范围划定比较模糊,即便大部分工作都雇人来做,也可登记为家庭农场。
海南文昌的养殖户李志平,2011年开始养猪,从100多头母猪发展成600头母猪规模的大猪场,如今又另投资了一家1000头母猪规模的新猪场。据他介绍,规模越做越大之后大部分工作必须雇人进行,并不是家庭劳动力为主,但是由于是以个体户注册,并没有注册公司,因此也就自然登记成为了家庭农场。“没有规定家庭农场要多少头规模,这个概念比较泛。”
由于海南玉米豆粕价格都要高一些,他的猪场成本在8.5元/斤左右。但由于今年海南猪价不错,猪场的盈利状况也比较良好。“其实这两年海南的猪价波动没有内陆那么大,今年一年都是9-10块/斤左右。海南300斤以上的猪可以卖到11块/斤以上。”李志平说。
养了这么多年猪,他也想过很多办法降低成本,比如尝试不用豆粕,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后来就没有再去考虑此事。他认为只要搞定猪场不出大事就OK。“原则是别人赚我们多赚点,别人亏我们争取不亏。”
比起大型集团,他也认为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总成本更有优势。他透露,在海南养了这么多年猪,再低的猪价都没有多亏本。“据我所知在海南大公司去年和今年没有一家赚钱的,首先管理成本高,做决策要层层讨论,另外主要还是养得不好,没有个体户用心,死亡率高,要不然在海南养是不会亏本的。目前这边差不多都是8-9块/斤的成本,集团公司说比这个低,但是没赚到钱有什么用?”
但非洲猪瘟是家庭农场面临的最大难题。李志平介绍,在经历过几轮非洲猪瘟的洗礼后,海南除了大型集团,个体养殖户留存不到10家。“农户发非瘟亏了两次本钱都没有了,基本上私人不敢养了。”而这几年,他的猪场由于非瘟防控较好,几年来赚了数千万。即便在周期低谷中也赚了一百多万。
李志平看好未来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是趋势,无论周期怎么波动,总的来说是赚钱的。而十几头母猪、几百头肥猪的可能没有空间,因为收益不高,疫病风险又难以承担。因此他在赚钱之后又投资建设的新场,采取全封闭全进全出模式,总投资达到5000万。
“可能也是运气好吧。”他说,“我从来没研究过猪周期,认为周期没有能力改变,所以也不会去追逐。反正亏就亏点,总有赚的时候。”
去年,环保要求再度变严,猪价也不好,李志平就在年底把原本600头母猪规模的旧猪场母猪全部清空,剩余存栏肥猪卖完后就进行改造,大约要投入260万左右。“主要是因为环保。”他说。
朱增勇认为,如果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量的标准来定义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其实还是很适合我国目前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它的存在对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非常重要。“如果猪价和养殖收益比较稳定的话,其实它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他们不需要离乡背景去打工,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在劳动效率上,同样的条件下,家庭养殖肯定是比企业高的。再者从粪物资源化利用的角度来说,家庭农场养殖量相对并不大,如果周围土地足够,与种植能够有效结合,它对环境的影响相对也会比较小。假如1000头年出栏,大概需要200亩土地,基本上周围一两个村可以够用。”朱增勇说,“家庭农场是整个生猪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今后也一直会是,它还是有成本竞争力的。”
本文作者:王之娴
策划:彭进、吴昊晖
本期编辑:龙振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