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产潮来袭规模猪企疯狂扩产意欲何为
今年5月,有投资者询问牧原股份2022年的出栏目标是多少时,“养猪一哥”笃定地给出了答案:基于2021年生猪养殖产能,基础母猪数量及配种量,2022年预计实现出栏量为5000万头-5600万头。
然而,变化才是永恒。12月5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结合近期公司生猪生产、销售的变化,公司将2022年生猪预计出栏量区间调整为6100万头-6200万头。
关于出栏量上调这件事儿,牧原股份给出的原因是:一方面,今年以来公司加强了对生猪养殖各环节的全流程管理,生猪养殖各阶段效率指标均有提升;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生猪销售结构中仔猪占比较高,上半年为13.09%,7-11月份为5.93%。
值得一提的是,从牧原股份披露的11月份生猪销售简报来看,公司销售生猪517.1万头(其中仔猪销售8.8万头),销售收入148.42亿元。这就意味着牧原股份1-11月已销售生猪5517.3万头,12月份出栏量只需达到583万头-683万头,即可实现最新的出栏计划。
不止是牧原,从近日各大猪企发布的11月份生猪销售数据来看,生猪销量环比有增。
唐人神11月生猪销量23.81万头(其中商品猪20.89万头,仔猪2.92万头),环比上升14.31%。
天邦食品11月份销售商品猪46.02万头(其中仔猪销售15.43万头),销售均价25.10元/公斤,环比变动为19.36%。
截至目前,出栏量排名前十的规模猪企均已完成超过80%年度生猪出栏目标,部分猪企的生猪出栏量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总量。
年底,猪企或将进入新一轮“增量期”。
近日,规模猪企纷纷表达了加码生猪产能的意愿。
新希望表示,2022年生猪出栏目标是1400万头,2023年规划出栏1850万头生猪,2024年计划出栏2300万到2500万头生猪,未来生猪出栏目标希望达到3000万头左右。
牧原股份也表示,公司现金流持续好转,对部分养殖项目复工建设,预计2023年生猪养殖产能会进一步提升,出栏量将有所增加。
按照当前的扩产节奏,2023年,当生猪出栏量达到新高峰后,猪企或将面临新的产能压力。换句话说,增量容易,增收却难了!
在产能增加的同时,负债数额也在增长。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17家上市猪企负债总额高达4076.34亿元,其中牧原股份的负债总额为1137.15亿元,负债率居行业首位;新希望负债额为935.37亿元;温氏股份负债额接近600亿元;正邦科技的负债率为113.82%,资不抵债。
不仅如此,与此前扩产时机不同的是,当前猪企不得不面对的是正处在“下跌趋势”的猪价。据权威数据监测,12月8日,全国生猪市场外三元价格为23.45元/千克,这比11月1日的26.42元/公斤,整整跌了11.2%。
产能激增进一步加剧猪价的下跌风险。既然是风险,这些规模猪企为何“偏向虎山行”呢?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2010年开始,官方就已经在有序推进规模化养殖。其意义在于既有利于行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便于产能调控,又避免了频繁出现产能紧缺或过剩的局面,便于行业平稳发展。
在政策支持下,猪企在获取补贴、申请用地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未来几年,政策依然会倾向扶持规模化猪场。
其次,从行业属性来看,猪肉属于民生产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共出栏生猪67128万头,猪肉产量5296万吨,进口了371万吨猪肉。这就意味着目前国内生猪市场还未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农业农村部去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到,到2025年,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要达到1.5万亿以上,猪肉产能要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猪肉自给率要保持95%左右。有了这一基础做支撑,猪企的扩产之路愈发宽广。
第三,从企业抗风险能力来看,养猪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从母猪分娩到出栏,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猪企出栏猛增,是10个月前的产能规划导致的。当猪企扩产到一定规模后,在成本的控制上会相对容易,这是一道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的选择题。
当前,除了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成为千万出栏规模猪企外,许多猪企纷纷立下出栏量破千万的目标:傲农生物表示力争在2024年达到1000万头出栏;天邦食品透露2023年的出栏量预计在800-1000万头;唐人神则把长期发展目标定在了年出栏1000万头生猪;神农集团也表示要用10年时间打造千万头出栏猪企。
理想很丰满,但成为千万出栏量的猪企,绝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而在扩产的道路上,还要满足资金情况、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用地等多个要素都达到一定要求,且生猪行情趋于稳定。
写在最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年5-10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呈逐月递增。根据农业农村部官方数据显示,5-10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为4192万头、4277万头、4298万头、4324万头、4362万头、4379万头。能繁母猪越充裕,就意味着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越多,当出栏量大于市场消费量时,猪价大概率会出现下跌。面对这些看似并不乐观的数据,规模猪企是否会有一番深度的思考呢?
或许,笔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对于生猪产能过剩,猪企只需在产能恢复接近常态化水平时,适当调整扩产节奏或收缩安排。有条件的猪企,可以将触角向屠宰、加工、食品等增值领域延伸,通过全产业链的方式分化市场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
未来生猪产业将进入科技创新驱动,猪企之间的竞争在于生猪成本竞争和猪肉品牌竞争,对于养猪人来说,只有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够在变化莫测的猪市里更胜一筹。
往期精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