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兜下午察多点开花我国在猪芯片领域取得多项进展未来离破解卡脖子难题还有多远

11月30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传来喜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印遇龙带领的项目组,已完成湖南地方猪“60KSNP芯片”的开发设计工作。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在被誉为“猪芯片”的种猪育种领域就好消息不断,甚至一度登上央视新闻和微博热搜。

例如,今年3月,由温氏股份首席运营官、中芯种业董事长、温氏研究院院长吴珍芳带队研发的“猪芯片”技术登陆央视财经频道,并引发微博热议。

今年9月,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李奎团队基于梅山猪、巴马香猪等基因数据,开发出一款名为“天鹏香芯”的生物芯片,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当月,温氏股份全资子公司中芯种业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了一笔高达23.33亿人民币的大额融资,更是引爆“猪芯片”话题。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热衷于在“猪芯片”上进行投入?我国在“猪芯片”领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当前取得的这些进展,是否意味着我们有望破解“卡脖子”难题?



“卡脖子”困局
众所周知,我国既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又是全球第一大猪肉消费国。然而,与这两个“全球第一”地位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出栏的这些生猪,或者说我们吃掉的这些猪肉中90%流淌外国血统。

之所以要从国外引种,是因为相较于我国本土种猪,外国品种尤其是“杜长大”品系杂交生产出来的商品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产肉量高、适应性好、无应激敏感性等优势特点。

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国民对于“猪肉”的庞大需求,也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但是,不得不说,长期引种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负面效应。

一方面,长期引进海外种猪,使我们面临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一旦海外断供,我国生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届时,我国生猪养殖产能将大幅下降,市场会受到巨大冲击,老百姓也会面临无猪可吃的境地。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一直“重引进、轻育种”,不仅使我国养猪业陷入“引进-退化-引进”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使得我国“土芯片”面临血缘被混杂、某些品种逐渐消失的困局。

数据显示,在我国100多个本土猪种中,31个濒临灭绝,很多地方猪种甚至早已悄悄消失,如项城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

此外,长期引种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末,新疆一家生猪养殖企业从英国引进的曾祖代种猪,平均一头的花费就近3万元,外加每头猪1万元左右的运输成本,如果进口1000头,就是近4000万元的支出。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这种背景之下,培育我国自己的“猪芯片”已经刻不容缓。



 多点开花,打响“猪芯片”保卫战
近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种猪的重要性,从国家到科研院所再到企业等都在培育本土种猪上达成共识,那就是“一定要将种猪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国家的重视性,从近几年的一系列政策可见一斑。

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出顶层设计,提出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及重点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等系统部署。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启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5个。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包括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大北农、顺鑫农业、广西扬翔在内的25家生猪育种企业均被纳入补短板阵型。通过官方牵头、企业参与的方式加紧培育“猪芯片”。

国家大力支持,科研院所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在不断寻求创新,打破对洋猪的习惯性依赖。

除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中国工程院印遇龙团队、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李奎团队以及温氏股份旗下中芯种业以外,前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十年技术攻关,已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抗病毒多基因编辑仔猪,使得生猪后代瘦肉率更高。

此外,作为龙头猪企,牧原股份自1999年就布局了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历经20多年,目前已拥有11个专业种猪育种公司,专业育种人员接近2000人,近两年已向社会提供92万头优质种猪。

新希望为掌握“猪芯片”自主权,从2007年开始筹建自己的育种体系,在14年的时间里就投了30个亿。目前,已培育纯种猪约12000头,每个1500头规模的纯种猪场,扩繁覆盖能力可达到300万头。

大北农也在2016年成立了育种公司,2020年成立养猪研究院,引进多位博士人才,在育种、数字养猪、分子育种等方面展开研究。如今,大北农年提供优质纯种猪10万头以上,可为国内生猪养殖提供优秀种质基因遗传资源。

顺鑫农业旗下“小店”种猪则拿下了行业第一块驰名商标,是中国育种软件GBS的研发单位之一。顺鑫农业在近40年的育种历史中向社会提供了近100万头种猪,两个品种的选育推广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可以看出,在国家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在“猪芯片”领域,正取得积极进展,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写在最后:虽然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破解“猪芯片”难题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种猪育种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的工作,期间一旦遇到诸如非洲猪瘟等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一切得重头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做好种猪育种,确实得需要些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不然难以坚持。好在这条路上,有无数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员、生猪企业接踵而至,正为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布局作出积极贡献。

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参与到产业变革当中。只要我们上下一体,同心协力,就能打赢这场“保卫战”。历经荒芜才能抵达繁华,我国在“猪芯片”保卫战中,也需要一路披荆斩棘,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往期精选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