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兜下午察第七批储备肉今日投放喜忧参半的养猪人何人知我心
放储意味着肉贵。
据华储网2日通知,2022年11月4日下午13:00-16:00,出库投放竞价交易挂牌1万吨(以实际挂牌价为准)中央储备冻猪肉。
另据国家发改委监测,10月最后一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9.66:1,达到过度上涨三级预警。按照政策规定,国家会持续观测,暂不投放中央储备肉。
但投放第七批储备肉的条件不仅仅只有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一个指标,还有另一个参考标准,那就是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当周平均价。
当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当周平均价同比涨幅超过40%(或者全国平均猪粮比价高于12:1),进入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方满足大力度放储条件。
从今年9月8日国家第一次放储,到11月4日的第七次放储,细细算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国家放储空前密集。究其原因,市场一边倒地认为猪价持续上涨,是节日因素和需求波动叠加作用导致的。
笔者粗略地计算,国家此前六次放储的实际量为12.71万吨。而放储的根本意义在于抑制价格非理性上扬、促进价格重回合理区间,通过适当增加市场供应,让供与需趋于平衡。
12.71万吨放储量,相较于猪肉年产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的消费大国而言,并不算多。但从短期来看,放储可以影响到市场情绪;长期来看,这种持续而又温和的“补给”,对于保供稳价无疑百利而无一害。
虽然今年10月,受国庆长假影响,国内猪价掀起新一轮强势上涨局面,尤其是10月中旬以来,受暂时性白条猪调运不畅致使供应出现偏紧,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猪肉价格重拾支撑。
但在10月的最后一周,猪价出现了七连跌。不难看出,放储的作用正在显现。
对于养猪人而言,猪价上涨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儿。毕竟,经历了一季度的“惨淡”营收,4月以来,理想的天平终于偏向了养殖端。到了三季度,许多规模猪企收获了可观的利润,甚至一些猪企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更何况,当前正处在传统消费旺季的四季度,猪价依旧被业界看好。
不过,此轮猪价上涨似乎并没有给养猪人带去多少快乐。因为猪价上涨的同时,饲料价格也在上涨。
对于养猪人而言,饲料价格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关乎养猪人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
众所周知,从养猪到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饲料是养殖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猪养殖成本构成中,饲料占比高达60%以上。
那么,饲料价格为何居高不下呢?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到港大豆不足,油厂缺豆、库存不断降低,以及美豆产量下调,饲料需求旺盛等内外因素,导致豆粕价格居高不下。今年10月,豆粕的均价攀升到5374.62元/吨,环比大幅上涨9.1%。而据中国产业投资研究网数据,豆粕在生猪养殖行业占比接近20%。
11月2日,豆粕价格达到5545元/吨,与国内普通大米的价格相差无几,相比非瘟前的1.5元/斤,整整上涨了1.3元/斤。
有一位资深的养猪人曾经算了一笔账:一头猪要长到150公斤,大概需要吃400公斤左右的饲料。一斤饲料按照1.5元计算,单纯饲料成本就高达1200元。
生猪养殖的利润首先受猪价波动影响,若此时恰好处于猪周期低谷,叠加饲料价格上涨,对于养猪人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回归到当前,即便猪价处在上行区间,伴随着饲料价格的上涨,养猪人同样可能面临亏本风险。
饲料成本的增加会抑制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对于准备压栏等待下一次高点的养猪人来说,意味着压栏成本增加。
此外,当猪价处于高位时,可能会涌入大量新入场的养猪人,再加上资深养猪人复养,猪场补母猪的概率增加,后期大概率会出现产能过剩。
写在后面:
饲料价格上涨并伴随猪价过度上涨,必然会抬高养猪人的养殖风险。面对大幅上涨的养殖成本,建议养猪人做好种源及饲料选用,增加其他的替代品,通过科学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与此同时,猪价已涨至市场阶段性高位,建议企业择机出栏,落袋为安,避免盲目追涨而错过最佳时间。
往期精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