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猪蓝耳病有望根除我国生猪产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每年消耗大约7亿头生猪。生猪养殖关系百姓菜篮子、关乎国计民生。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抗病毒多基因编辑仔猪,将在生猪养殖业发起重大的技术革新。
防控蓝耳病是我国养猪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1995年初,我国从北京郊区开始流行蓝耳病,2005年,我中国规模猪场PRRSV阳性检出率为91.3%,2006年夏秋季蓝耳病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养猪场的爆发并大规模流行,其危害之大至今仍然令养猪业主心有余悸,甚至导致部分省市的养猪存栏量下降50%以上。
在中国,如今已经很难找到无蓝耳病感染的阴性猪场了,如何成功预防和控制蓝耳病成为中国养猪业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国农大杨汉春教授曾提到,猪蓝耳病已成为许多猪场的“常在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还将伴随着养猪业30~50年,所以说,蓝耳病发病阶段史仍将持续三到五个10年的阶段,控制蓝耳病任重而道远。
我国猪蓝耳病2010-2020年流行情况
根据农业部《兽医公报》官方数据,2010年 1 月至 2020 年 12月 我国猪蓝耳病共发生疫情 640次,27985 只猪发病。其中2012年疫情发生次数最多,达261次/年;2012年以后,疫情发生次数骤减,从2013年-2019年疫情发生次数基本<50次/年。
图1:2010-2020年我国猪蓝耳疫情年发生次数
有关专家曾介绍,当前蓝耳流行毒株多且复杂,仍以NADC30毒株为主要流行毒株,但也出现了新的毒株分支,可通过实时诊断数据的应用可实现快速监控及识别病原侦测和进化模式的改变。
而染病猪只数量以2010年为最高峰,达到17180只/年,此后急剧下降,除2019年小幅度上调,达到3486只/年,从2011年到2020,基本<1000只/年,仅2012年爆发疫情次数最多那年达到1388只/年,虽爆发疫情较多,但均较快防控住,并未大面积感染猪只;2014年有所波动,达到1352只/年。
图2:2010年-2020年我国猪蓝耳病疫情年发病数量
根据2010-2020年这11年的统计数据,从月份及季节性来看,下半年普遍比上半年的发病次数要高很多,发病次数以8月份达顶峰,9-10月份集中较多,但11-12月份的发病次数也并不低;但从发病数量的数据来看,7月份的是最高的,达8254只,随后与之下降;整体与以知网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有较大差异,从兽医公报的数据来看,全年在7-12月份中更易爆发蓝耳疫病。
图3:2010年-2020年我国猪蓝耳病疫情月发病次数/染病猪只数量
累加各省从2010-2020年爆发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重庆、湖北、江西累计爆发疫情次数均大于100以上,湖南爆发疫情次数超过50以上,据知网数据库统计,全国共有26个省市均有PRRSV混合感染病例的发生,其中山东省PRRSV混合感染病例数最多,河南和广西均偏高。
如今多种蓝耳病毒株共存、变异、重组,防控更难
如今蓝耳病NADC30样毒株已有逐步取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HP-PRRSV)毒株的趋势,形成多种PRRSV株共存态势,毒株变异的多样性日趋明显。
蓝耳毒株多样性和易变异性使得毒株重组和疫苗毒返强;变异毒株间异源保护性不足,缺少“通用疫苗”;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有气溶胶传播能力。
由于与类NADC30株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远,目前我国的商用疫苗不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诊断监测是重要的防控前提,做到科学引种,综合防控(,科学免疫、控制继发感染)很重要。如果疫苗是“一针就灵”,PRRSV不会兴风作浪30年!它让都能防得住的猪场,依然头疼。
据可靠数据显示,蓝耳病给每头母猪造成的平均损失折合人民币1785元,每头仔猪经济损失43.75-106.75元之间。
猪蓝耳病被称为生猪的艾滋病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家旺养猪场里,小猪崽活泼可爱。今年,这里的一万三千多头生猪饲养情况很不错。眼瞅着母猪产仔的关键期又到了,管理员想到前些年那场猪蓝耳病疫情,不免心有余悸。
家旺养猪场的管理员毕坤在采访中谈到,猪蓝耳病爆发,造成妊娠母猪大批量流产,对产房的弱子、死胎、仔猪成活率以及到育肥阶段的育肥成活率,饲养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
猪蓝耳病,学名是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在我国生猪养殖业中,危害甚至高于非洲猪瘟。由于病毒变异速度快,疫苗防控效果低,生猪一旦罹患蓝耳病,终生无法根治,而我国几乎每一头生猪,体内都携带着病毒载体因子,这种病也被称为生猪的"艾滋病"。
生猪基因技术获重大突破,猪蓝耳病有望根除
经过十年技术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生物分子细胞技术,精准筛选出极易与病毒结合的基因蛋白碱基对,对病毒位点予以敲除,摒除染病风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华进联介绍,基因组上大概有三十亿个碱基对,首先从基因对上要精准地知道位点在哪里,然后在细胞上通过一种特定的工具就是一种酶,定点地对基因进行改造。
科研团队同时敲除了抑制瘦肉生长的基因片段,使得生猪后代瘦肉率更高。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代孕母猪产下的两头双基因编辑仔猪已经在云南出生,成长情况良好。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生猪产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