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养殖的“西峪实践”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过去的五年,陇南奋楫笃行、聚力攻坚,经受住了一场场大战大考,攻克了一道道难题难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各项事业实现长足进步,“十四五”开局交出圆满答卷。
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站在2022年的年首展望,我们更加笃定: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陇南打造“三城”、建设“五地”未来可期,“十四五”发展前景光明。
陇南日报、陇南发布平台开设《新征程 · 新陇南》专栏,集中展示各县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今日推出“走进西和”,敬请关注!
规模壮观的猪场四周青山环抱,周围闻不到异味;猪舍封闭管理,饲养员返回厂区要隔离72小时;自动料线喂养,全年恒温恒湿……
近日,记者来到甘肃茂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正大集团合作打造的西和县西峪镇上寨村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所展现的景象“不一般”。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和正大集团合作,目前已流转土地116亩,计划创建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1300头母猪繁育场、年出栏3万头育肥猪场、10万吨饲料生产厂。
(一)
“以前的传统养猪方式,养少了不见效益,养多了不仅要考虑到场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平日里的购料、喂食、防疫以及清理等等环节,样样都不能省心。”
在这里负责养殖的西和牧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俊介绍:“现在的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之后,不仅养殖过程标准化、智能化,提高了仔猪的育成率,收益也更有保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园区的数字监控室,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干净整洁的养殖区,配备了各式现代化工艺和自动化系统,按照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等设置,一头头油光滑亮的生猪悠然自得。
他介绍,该示范园项目建设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5月启动,建成了800头母猪繁育圈舍1栋、1800头生猪育肥圈舍4栋,配套了标准化养殖设施设备。
“每头猪从生下来需要过出生关、断奶关、育肥关等,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叶俊告诉记者,园区全部采用自动投料、感应喂水、恒温圈场、流线养殖、零污染排放的生态养殖。
(二)
要防止养殖污染,关键在于解决粪污这个源头。
猪粪遍地、恶臭难当是很多人对传统养猪场的印象,也是很多人提到养猪场就皱眉的原因,不规范的养猪所排放的粪尿及有害气体,会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
“粪污处理不好是个害,利用好了就是个宝。”叶俊告诉记者,传统养殖方式猪粪、猪尿、冲洗猪栏的废水混合在一起,是造成猪场污染的主要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上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实现零污染排放。”他解释,干湿分离的技术让猪的粪尿实现了“变废为宝”。
具体来说,猪尿进入沼气池,通过沼气发电设施解决园区用电,沼液通过铺设的滴灌设施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液。猪粪通过密闭式发酵工艺加工成有机肥,也可以为作物提供肥料。
(三)
定仔猪价格,定饲料价格,定回收价格——这是公司与正大签订的“三定”,生产风险由养殖场承担,市场风险由企业承担。
原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该项目与正大集团甘肃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并与兰州正大有限公司、兰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兰州正大畜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公司已引进正大集团种公猪2头、良种母猪800头,进行自繁自养选育扩繁育肥猪5700头,繁活猪崽2900头,保育猪2600头,存栏量达到1.2万余头。“是政府给了我们养猪的信心和支持,各种组合拳既解决了技术、售后等保障问题,又解决了融资难题,也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叶俊说。展望未来,一条生猪产业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已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延展。示范园二期工程计划于2022年动工,计划再扩建500头母猪繁育舍1栋、800头生猪育肥圈舍8栋、10万吨饲料生产车间1处。可以相信,项目完全建成后,将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养殖园区为中心,构建集仔猪繁育、育肥、销售、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记者点评
从“小散乱”到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化养殖,西峪镇上寨村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的建成,破解了传统生猪养殖面临的多重难题,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何治理生猪养殖污染?这是生态化养殖的核心所在。养猪不仅事关农民收入,还关乎猪肉市场。但是,不规范的养猪所排放的粪尿及有害气体,会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破解这一难题,较于外部规制力量,内生动力更为重要。园区的建成印证了这一点虽然养猪成本增加了,但生态改善带来的综合效益足以弥补成本,而且已经证明可以带来更丰厚的收入,而这样的规模养殖,成本还可进一步降低。该园区的生态化养殖,无疑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美好践行,为此点赞!
(文/陇南日报·陇南发布记者杨丽君)
监制:石 鼓 责编:杨丽君
编辑:赵凌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