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焖猪肉盛会横台山的客家村女子无份陋习如今已然式微
文|林文映
新界横台山的“客家焖猪肉”盛会,远近驰名。应珍姐及一众乡亲邀约,笔者上星期带上几个摄影高手雄哥、亨利哥及胜哥飞车赶赴,拍了不少珍贵影像。
位于新界元朗八乡,被香港的名山大川如大帽山、八仙岭、大刀仞、观音山环抱其中,风水极佳。横台山由邓氏族人首先建立的永宁里,至今仍然保存着传统客家围村的半月形风水池,围门后是廷桂邓公祠和洪达邓公祠,祠堂潢装精美,功名匾额尽显宗族气派,其中的邓蓉镜翰林庶吉士牌匾更是镇场之宝。
与锦田大族的邓氏并非同出一脉,只是同姓而已。横台山邓氏可溯源自南宋末年。邓志斋原本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曾考获进士,出任广东提督,任期届满之后循海路回朝,不料途中遇到海盗,邓志斋于是改走陆路返闽。
邓志斋经过程乡(现梅县),见该地山高山长,土地肥沃,且逢元军大举入侵,于是决定在梅县松口定居 (约 1259 年)。邓公有六位夫人,共育九个儿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 ”,时人称为“九子翁”。随着子孙繁衍,薪火相传于粤东梅县、蕉岭、兴宁、五华、大埔、丰顺、平远、紫金,以及闽西的武平等县市,再播迁港、澳、台及东南亚。所以,邓志斋被奉为入粤邓氏始祖。
邓志斋的第七子,后来移居至潮州及惠州。1688年,邓氏十四世廷桂公从惠州迁到元朗横台山,成为了横台山邓氏的开基祖。邓廷桂育有有三子,各自开村立基,洪达开拓河沥背,洪琳创建散村,洪茂圈地竹坑及新隆围。
每逢春节及重阳,邓氏都会聚族祭祖。这个传统延续逾三百年。
廷桂邓公祠内有一个 1818 年铸造的香炉,上面刻有“廷桂祖”三字。祠堂内悬挂不少功名牌匾,当中引人注目的是,“魁”字少写一撇。族人有好几个解释,其一可能刚好是鬼字,故意写少一撇,以示避邪。
另一说法,“魁”则首领,写少一撇,有低调之意。横台山邓氏读书考取功名,虽然谦逊,但确实有骄人的历史。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横台山乡附近就有不少教学场所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包括汇泉书室(1760)、崇文书室(1760-1820) 和兰芳书室(1862)、义社书室 (1874) 和东园书屋 (1880)。崇文重教的传统,反映了客家人期望子弟考取功名,提升宗族威望的心愿。
成立于光绪六年 (1880)的东园书屋,正是创校于1938年的台山学校的前身。笔者当日在原址留连,细细品察岁月留痕,仿佛穿越时空,听到客家子弟寒窗苦读的朗朗书声。据老一辈村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横台山村校还是用客家话教学,后来才被粤语取代。
笔者的好朋友、对客家语言有深入研究的刘镇发教授,正是在横台山出生和上学的本地人。他在《客家大学堂》的视频节目中谈到,当地有个地方叫芝麻岭,其实原名叫猪乸岭。老一辈的村民都知道,从前咒人去死,就说“去猪乸岭睡觉吧”。惠州客家话的“猪乸”,发音正是粤语的“芝麻”。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