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玉米要来了巴西玉米的到港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今年5月份,中国和巴西签订相关协议,允许巴西玉米对华出口,并且订购了25万-40万吨的巴西玉米。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很大关注,原因是在我国多年的进口玉米来源中,很少有巴西玉米。

 

我国进口玉米的来源主要是美国、乌克兰等,在近几年中,这两国的玉米可以说几乎包揽了我国进口玉米的大部分来源。因此在5月份时突然传出巴西玉米对华出口的消息就引发了市场关注。

 

不过,虽然说是引发了关注,但是掀起的风浪却并不大。因为在5-6月份的时候,国内玉米也正迎来上涨,再加上离巴西玉米到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对国内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玉米

 

而到了9-10月份,临近玉米收获,市场发生了转变:

 

一是受种植成本影响,今年玉米看涨情绪较高,并且从今年新玉米的开秤来看,也明显高于往年。并且由于受“南旱北涝”的天气影响,市场对于玉米减产预期较高,也拉动玉米价格上扬。

 

第二个变化是新玉米收货后,经历了短暂的回调,但随后便再次进入到了上涨的模式中。而我们之前分析过,玉米持续上涨有一部分是需求支撑的,但是更多的则是受惜售情绪、天气变化、疫情散发等几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玉米上量持续偏少,使得玉米呈现出阶段性的供需偏紧。

 

第三个变化则是随着汇率波动,以及黑海港口运粮协议的恢复,玉米前景变得乐观,国际玉米价格持续回落,也使得美玉米的到港成本不断下降。

 

而就在这个时候,巴西玉米有了进一步的消息。

 

根据消息称,11月初第一批运往中国的巴西玉米已经装船,数量为6.8万吨,而11月还有3艘船计划离港,预计11月巴西玉米对华出口数量约达到20万吨,而12月已知已有一艘玉米货船将开往中国。

 

正常情况下从巴西到达我国港口大概需要30~40天,因此可以说,巴西玉米已经在来华的路上了。

 

那么,这个时候巴西玉米的到港会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呢?

 

首先,巴西玉米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并且其性价比也要优于美玉米。巴西是玉米生产大国,2020年,巴西玉米产量达到1亿吨,约占全球玉米产量的8.2%,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而出口量则达到了3800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19.8%,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大国。所以,毋庸置疑,巴西玉米有着非常大的出口潜力。

 

而市场预计,2022/23年度巴西玉米产量有望创下新高,达到1.2亿吨以上。于是有专业人士估计,在中国玉米进口的庞大需求以及巴西玉米大丰收的推动下,明年巴西玉米出口量有望达到4000万-5000万吨,其中对华出口量可能高达500万吨。

 

另一方面,巴西玉米价格要低于美玉米,因此在性价比上更具优势。量大而又价优,似乎又是国内玉米的一大劲敌。

 

但新农观认为,巴西玉米的对华出口,更多是对市场情绪的影响,而很难产生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玉米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进口巴西玉米更多的是为了保持玉米来源的多元化。

 

我们之前曾说过,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不光是以俄乌为核心的贸易链条的改变,而是全球性。

 

玉米是我国头号需求谷物,受庞大的养殖业的支撑,我国玉米缺口常年存在。尤其是近两年,玉米需求更是激增,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数量创纪录达到1130万吨,首次超过全年关税配额。而2021年更是猛增,达到了破纪录的2835万吨。

 

虽然今年来看,进口数量有所回落,但回落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不需要了,而是成本上涨。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进口玉米的主要来源为美国和乌克兰,而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玉米对华出口大幅减少,虽然黑海港口运粮协议已经恢复,但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此外,再加上乌克兰受冲突影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下一年度粮食大幅减产已是板上钉钉,在这种情况下只剩美玉米独自支撑。

 

但显然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安全的,也不符合我们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因此为了拓展玉米来源的多元化,巴西玉米自然就成为首选。

 

其次,从巴西玉米的收获时间来看,当前也并非是出口的高峰。

 

巴西玉米主要为两季,第一季约在每年2月收获,占全年产量的约22%,主要是用于其国内的供给;而大头则是第二季,收获时间在每年的6-8月,主要用于出口。

 

因此至少短期来看,巴西玉米并非是上量高峰期,也就意味着至少在年前巴西玉米到港数量有限,那么自然对国内市场的实质影响也相对有限。

 

玉米

 

第三,我国玉米自给率很高,进口玉米并不能成为国内玉米的价格主导。

 

虽然随着进口玉米成本回落,以及巴西玉米陆续到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但是新农观认为,并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国内玉米市场的变化主要还是受国内供需变化的影响,而并非是受进口玉米的影响,且相较于国内玉米庞大的产量来说,进口量也只占很小一部分。

 

所以不妨以往年情况来看待,不必过于放大其影响,毕竟国内玉米的价格高低最终还是要看供需双方的博弈。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