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养猪业的“暴利”?有人日赚千万,有人黯然离场!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2025年上半年生猪行业“半年考”成绩单已经公布,行业内部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一部分养殖企业利润丰厚,而另一部分则仍在盈亏线附近挣扎。整体来看,随着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管控”,能否有效控制养殖成本,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
头部企业领跑,降本成效显著

从已发布半年报的上市猪企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实现了盈利,合计净利润规模显著。以牧原股份为例,其上半年净利润突破105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日均净赚超过五千万元。这样的业绩,一方面得益于生猪销售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更离不开企业在降本增效上的持续努力。据悉,牧原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优化生产效率,在今年7月将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控制在了11.8元/公斤,较年初有明显下降。
温氏股份同样表现稳健,上半年净利润接近35亿元,同比增长显著。其养猪业务贡献了主要利润来源,累计销售生猪超过1700万头。公司通过精准饲料配方、健康管理以及智能化设备应用,持续压低综合养殖成本,上半年肉猪养殖成本已降至12.4元/公斤,为后续盈利增长奠定了基础。
中型企业扭亏为盈,战略调整见效
除了头部企业,一些中型养殖企业也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了业绩逆转。例如神农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翻两番,完全成本控制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傲农生物通过资产重整、债务优化,重新聚焦优势产区,最终实现扭亏为盈。东瑞股份也走出亏损局面,归母净利润转正。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不再盲目扩张,而是把资源集中用于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尾部企业承压,中小户面临挑战
然而,并非所有养殖主体都能分享这一轮行业红利。部分企业因成本控制不力或业务结构不合理,仍面临业绩压力。如德康农牧虽然营收增长,净利润却出现下滑,其禽板块受行情影响较大;京基智农受饲料业务拖累,整体利润略有回落;罗牛山、正虹科技等企业仍未摆脱亏损状态,经营压力持续存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量中小养殖户正在逐步退出行业。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生猪价格并未同步跟涨,导致养殖利润被不断挤压。一些曾与公司签订订单的养殖户,也因企业清场或缩减规模,不得不另谋出路。“成本高、卖价低”,是目前很多中小养殖户面临的现实困境。
成本成竞争核心,产业链加速整合
从整个行业来看,生猪竞争已全面进入“成本为王”的阶段。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不断刷新成本下限,部分企业甚至已将完全成本控制在6元/斤以内,进入“5元时代”。行业共识正在形成:未来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必须将养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3元/公斤以下。
在这一背景下,不少企业正从育种、饲料、设备、管理等环节全面推动节本增效。例如新希望强调科技育种和数智化养殖,牧原向下延伸屠宰业务以提升整体毛利,双汇、金锣等企业则通过订单养殖稳定猪源和利润。产业链各环节正在加速整合与协同,预示着行业未来将走向更高效、更专业的发展模式。
政策引导产能调减,行业迈向质效提升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产能调控。农业农村部此前提出调减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计从2025年第四季度起,仔猪供应量将逐步回落,有助于缓解2026年商品猪可能出现的供应过剩局面。
综合来看,生猪养殖行业正逐步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企业不仅要比谁会养猪,更要比谁养得好、成本低、更符合消费需求。特色品种、功能型猪肉产品等差异化竞争,正在成为下一阶段市场较量的新焦点。下半年,随着企业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行业成本线还可能进一步下移,这场关于“降本”的竞赛,只会越来越激烈。
对于我们广大养殖户和养猪场来说,唯有紧跟行业步伐,不断优化养殖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加强成本管控,才能在市场的风浪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