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对蓝耳病具体的防控效果怎样?两个案例说明

点击↖硕腾猪业关注我,加★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错过硕腾猪业消息,请将“硕腾猪业”公众号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猪蓝耳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蓝耳病病毒变异快、传播途径多样,易在猪群中持续存在与扩散,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引发流产、死胎等问题,显著降低产仔数及仔猪成活率。同时,蓝耳病常引起仔猪呼吸道疾病频发和生长迟缓,大幅增加养殖成本。若猪场蓝耳病不稳定、反复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猪群健康,还会打乱正常生产计划,降低整体生产效率。


维持蓝耳病稳定对减少猪场效益损失至关重要。8月15日,硕腾特邀中国农业大学周磊教授、硕腾中国高级技术服务经理杨丽梅老师在线分享猪场蓝耳病维稳挑战与降损策略以及硕腾猪技术团队多年实践经验总结的“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帮助猪场朋友实现蓝耳病的防控技术落地。


前篇:猪蓝耳病对养殖各个环节的损害程度如何?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导致蓝耳病的不稳定?


如何根据蓝耳病不稳定的原因,来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如何发挥作用?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Q1

 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对蓝耳病具体的防控效果是怎样的呢?


杨丽梅: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某2000头基础母猪场,采用欧式设计及垂直通风系统,设备先进,以种猪和猪苗销售为主,部分自养育肥。该场曾免疫进口蓝耳活疫苗,后因2021年下半年引种引入新毒株,暴发蓝耳病而停用活苗,转而全面使用灭活苗免疫8个多月。至2022年5月,母猪群虽无显著流产等临床症状,但生产仍不稳定,猪难养。5–6月间淘汰一批体质差、不发情的母猪,至7月又因热应激出现产后奶水差、弱仔多等问题。返情、空怀和流产率尚属正常,但产房仔猪有1%–2%出现咳嗽、喘气,断奶后呼吸道症状加剧,保育阶段表现乍毛、喘气、腹泻、关节肿胀甚至脑膜炎等典型继发感染,死淘率达10%–13%,直至50斤转育肥后才逐渐稳定。


经感染状态评估,脐带血检出蓝耳病病毒,证实母猪排毒及垂直传播存在;保育猪采样检测CT值多在25–27,表明群体处于阳性不稳定状态。基因测序显示流行毒株属类NADC34型。综合考虑周边临近公路等环境因素,该场虽设备良好却难以实现净化,故将目标调整为实现阳性稳定。


针对这一目标,防控措施优化如下:


1)后备母猪管理:本场自留后备猪于15周龄转入GDU驯化区,16周龄免疫硕腾瑞兰安活疫苗。较大日龄后备猪于混群前3周加免一次,免疫3周后采用本场流行毒进行驯化,即采集保育阶段病弱猪血液,经检测病毒含量后,于19–20周龄口服接种。混群前须进行口腔液qPCR检测,排毒阳性者推迟入群或淘汰,严禁带毒转群。


2)母猪群稳定措施:7月初对异常母猪及后备猪进行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免疫前先进行小群试验(58头母猪),无发热等异常反应后,全群普免瑞兰安,后续每3个月免疫一次,每次免疫前辅以药物保健。同时严格执行产房McREBEL管理方案,包括控制24小时内初乳摄入后禁止寄养、一窝一针头、工具消毒、全进全出等,以降低水平传播。


实施上述措施后,睾丸液病毒检出率自7月下旬免疫后持续转阴,表明母猪排毒得到有效控制。12月遭遇PED暴发,虽导致流产增加和排毒波动,但经证实并非蓝耳病复发,PED过后蓝耳状态恢复稳定。在生产性能上,8月所产仔猪于14日龄免疫瑞兰安,11月母猪二次免疫,产房和保育死淘率自9月起逐步下降,至年底恢复正常水平。


案例表明,针对类NADC34毒株流行场,免疫瑞兰安对母猪和仔猪安全性良好,临床无副作用;在后备猪成功驯化基础上,配合免疫可快速稳定母猪群、缩短排毒期。本案例以硕腾蓝耳三色防控体系为指导,为该场建立了定制化的蓝耳防控管理方案。


Q2

 针对类NADC34毒株感染猪场的解决方案,是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在田间应用的一个具体的实践。那么硕腾瑞兰安对于其它毒株的防控效果如何?


杨丽梅:那么我想跟大家分享第二个案例。某5000头母猪场采用两点式饲养模式,但实际生产并未完全做到——部分仔猪转至代养户,仍有部分留场进行保育和育肥。该场长期以来母猪和仔猪均免疫硕腾瑞兰安疫苗,蓝耳病状态一直较为稳定。后因生产需求,频繁、大量引种后备猪,但由于场内设施与管理限制,后备猪驯化不到位,导致2022年下半年引种后,种猪群暴发新毒株蓝耳病,出现持续流产,产房和断奶仔猪蓝耳病临床症状明显。经实验室评估,该场产房仔猪睾丸液蓝耳病病毒阳性率达25%,提示群体处于活跃排毒状态,检测的CT值低至18–19.84。母猪月流产50–100窝,流产率极高。基因测序证实新引入毒株为类QYYZ毒株。


针对该场情况,防控措施全面优化如下:


首先实施封群管理,转为自留后备猪;加强后备猪驯化;对母猪群采取统一感染策略,使其处于同一免疫状态,同时全群加药保健。2023年1月,对种猪群普免瑞兰安,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同步进行药物保健。防控效果显著:流产窝数从2022年12月的68窝,降至2023年1月的36窝,此时进行了全群普免,免疫后的3–5月,生产状态逐步恢复正常。通过对去势液监测发现,11月至次年3月群体阳性率仍高,此时避免免疫;待4月阳性率降至26%、阴性个体占比上升后,果断对14日龄内仔猪免疫瑞兰安。


同时,对产房仔猪实施药物护航方案:3–5日龄,注射硕腾“易速达”,断奶时注射“瑞可新”,有效控制临床呼吸道症状和带毒传播,显著提高育肥成活率——断奶到养户1月内的成活率由最初约80%提升至97%–98%,养殖户满意度大幅回升,该状态持续保持稳定。


案例表明,针对类QYYZ毒株流行场,疫苗免疫虽不能完全阻止临床发病,但可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配合后备猪免疫与驯化、生产流程优化、生物安全强化、产房McREBEL管理及药物保健等综合措施,可实现群体快速稳定,恢复正常生产。本案例同样以硕腾3S防控体系为基础,为该场制定了定制化的蓝耳病防控体系。


Q3

 针对蓝耳病毒活跃的猪场,常会伴随严重的细菌性的混合感染,有哪些应对的措施或者方案吗?


杨丽梅:防止蓝耳病继发感染,我这有一个案例。某8000头基础母猪场采用两点式即“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实行18天批生产节律,断奶日龄为23–25天。2023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间,该场出现蓝耳病波动,母猪群发生流产,总计约300余头。所感染毒株相对温和,疫情未大规模扩散,之后逐渐趋于稳定,但仍带来持续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断奶死淘率上升,以及转至养户后2–5周内淘汰率增高。通过对去势液的监测发现,尽管1月至6月阳性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毒株测序结果显示流行毒株为类NADC30。


针对此类阳性生长猪群生产性能下降的问题,我们重点优化了药物防控策略。结合蓝耳病继发感染药物控制的重要性,开展了5批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抗生素保健方案的效果。原方案为国产头孢三针保健,长期采用,但操作强度大且效果有限。试验同时对比了进口泰拉霉素(瑞可新)与国产泰拉制剂。结果显示,使用瑞可新(T2、T3、T4组)在多项指标上均表现优异:不仅一次性上市率显著提高,猪群健康度和整齐度改善,同时产房和断奶后5周内死淘率也明显下降。进一步性价比分析表明,在蓝耳病不稳定、死淘率较高的产房阶段,使用瑞可新的投入产出比最为突出,较国产头孢方案,投入产出比高达1:20,较国产泰拉方案也可达1:10,经济效益显著。


本案例表明,在蓝耳病活跃场,采用瑞可新进行药物保健可有效提升生产成绩与经济回报。


Q4

 对于江苏平原这个地带,规模4800头的单点式,周边3公里内有2个万头以上的育肥场,紧靠省道,适合做蓝耳双阴场吗?如果做蓝耳阳性稳定场(抗体阳性,抗原阴性),每年打苗还是靠季度加药?


杨丽梅:我觉得要做到净化实现蓝耳双阴,该场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你可以考虑一下,建立并维持阳性稳定场是更为可行的目标。这种情况下,首先,生物安全肯定是必须要做好的。其次是后备猪的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通过免疫,甚至结合本场猪的病毒进行驯化。对于母猪群,只要做好监测,免疫硕腾瑞兰安,一年三次就足够了。此外,仔猪群也要持续监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免疫的时机。同时不同阶段猪群的适当药物保健也是需要的。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实现蓝耳稳定是可行的。


周磊:该猪场目前生物安全条件存在较大挑战。在此情况下,如果有条件,可以安装空气过滤设备,降低病毒传入风险。数据显示,在美国爱荷华、明尼苏达等高密度养殖区域,猪场安装空滤后,蓝耳病暴发频率可从约1.4年一次延长至7年一次,体现出明显的防护效益。


该场规模为4000头母猪,属于较大型猪场,因此需系统性关注关键环节,尤其是后备猪引种与管理。引种过程中若引入外来毒株或易感猪只,极易引发疫情波动。因此,必须加强对后备猪的驯化,使其在入群前形成免疫保护,既不携带病毒也不再易感,从而显著降低场内疫情发生风险。


此外,实现阳性稳定不仅需控制母猪群的临床表现(如暴发期流产),更应关注垂直传播导致的仔猪持续损失。即便母猪群趋于稳定,仔猪仍可能因带毒而出现较高死淘率,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建议加强对保育阶段的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制定免疫计划,并在断奶等应激节点提前使用长效抗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干预,以降低继发感染和应激损失。


Q5

 哺乳仔猪感染蓝耳该怎么处理?


杨丽梅:哺乳仔猪感染蓝耳病通常源于母猪的垂直传播针对此类情况,需从多方面系统应对。首先,应通过监测评估感染状况,判断是否适合免疫。例如,可通过去势液监测了解感染率。若仔猪去势液阳性率较高(如达60%–70%甚至100%),此时不宜立即免疫,而应优先采取药物保健措施,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例如,硕腾的“瑞易”保健方案可为蓝耳阳性仔猪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成活率。


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哺乳仔猪出现问题,应首先稳定母猪群,从源头上控制病毒排放。哺乳仔猪感染蓝耳后,其主要损失往往不在产房阶段。因产房环境条件较好,且有母源抗体保护,临床表现通常较轻微。真正的损失多发生于转群至保育舍后,带毒仔猪在混群、应激等条件下开始大量排毒,导致病毒迅速扩散、交互感染和继发感染加剧,造成死淘率显著上升,严重时可达20%甚至更高。因此,防控重点应放在保育阶段,通过减少应激、控制继发感染、及时挑出病弱猪进行护理,并实施精细化饲养管理,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Q6

 我们在兽医临床过程中,经常能发现外购仔猪育肥猪场抓回仔猪15天-30天时间段里蓝耳病导致的混合感染,育肥猪顽固性喘,腹式呼吸死亡率很高,怎么做防控呢?


周磊:在采购猪苗时,应尽量了解母猪场的蓝耳病感染状况,优先选择双阴猪苗进行育肥。若无法获得双阴猪苗,且猪场条件有限,只能引进阳性猪苗,则需提前预判其感染和发病规律,一般在病毒活跃或应激阶段易出现发病,应在此之前进行预防性投药,而非等到发病后再处理。


同时,建议开展药敏试验,明确常用药物对场内细菌的敏感性。若已产生耐药性,应及时更换有效药物类型。有条件的猪场可送检常见病原菌进行药敏测试,从而使用药更加精准、高效。


饲养过程中需格外重视环境控制。双阴猪健康度高、抵抗力强,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相对较好;但蓝耳阳性猪群在不同应激下(如氨浓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死淘率往往显著升高。例如,氨气浓度过高会显著增加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若环境控制不佳,蓝耳阳性猪群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并加剧经济损失。


Q7

 猪场暴发蓝耳病,应急措施包括哪些?


杨丽梅:当猪场发生蓝耳病暴发时,首先应尽快全面评估疫情的影响范围和传入源头,例如是否由引种后备猪带入新毒株。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通过免疫现有疫苗(如瑞兰安)以迅速降低临床症状和病毒排毒。


针对新引入毒株,是否需要进行驯化应依据本场实际情况决定。引种来源、猪群健康状况、生产目标及生物安全条件等因素均需综合考虑,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正如先前所介绍的,硕腾“3S防控体系”可为该类情况提供系统应对路径。通过逐步执行评估、风险因子分析及防控措施优化等一系列步骤,能够科学、有序地引导猪场恢复稳定生产状态。


Q8

 规模4万头双阴后备培育场,如何在进苗、售种、不能做种当肥猪销售这三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怎样能更好地降低输入风险?


周磊:对于一个规模达4万头的双阴种猪场而言,其后备猪培育体系的核心风险在于供种和引种过程中的病原传入。首先,与蓝耳病防控类似,大规模双阴场的生物安全条件是重中之重。场址选址、空气过滤系统等硬件设施必须达到足够的标准,生物安全评分要具备较高水平,这是防止外部病原输入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双阴场,引进的种猪必须来自可靠的阴性体系,确保来源猪群为双阴状态。引种前的检测尤为关键,必须精准进行抗体和抗原检测。双阴猪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抗原应为阴性,抗体也必须为阴性——抗体检测稳定性高,不易出现核酸提取失败、病毒血症期短或窗口期局限等问题,更适合用于进场前的筛查。此外,进入GDU的猪只日龄通常较大,若曾感染,抗体检测更容易覆盖历史暴露情况。


猪只流转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某些猪只可能因未达到留种标准而转出至育肥场,此时需特别注意运输环节的交叉污染风险。运输种猪与肥猪的车辆生物安全级别不同,必须科学规划转运流程,合理安排车辆调度与猪只流动,最大限度降低接触传播的可能。


最后,要高度重视双阴场自身的生物安全脆弱性。大规模集中饲养双阴后备猪,犹如堆积干燥柴火,一旦引入火源,极易形成疫情暴发。因此必须建立严密的监测机制,对异常猪只及时剔除并检测,避免病原在场内扩散。尽管后备舍转阳的风险相比基础群较可控,实际案例中仍常见GDU出现阳性后迅速波及基础母猪群的情况,尤其在场距较近或共用生产体系存在系统性污染时,风险会进一步放大。


Q9

 猪场未接种蓝耳疫苗,近期猪群出现部分流产,母猪不发情比例占母猪群比例13.6%。抗体检测阳性,抗原没检测。想问一下,还需要检测蓝耳抗原吗?同时现在母猪不发情,该如何解决?


周磊:检测到抗体阳性且从未免疫过疫苗,表明猪群确实已经感染过蓝耳病毒,这一点是明确的。然而,我们仍需进一步判断当前的繁殖障碍问题是否主要由蓝耳病引起。抗体阳性只代表既往感染,并不能确定病毒当前是否仍在活跃复制,或是否是导致不发情等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我们检测到蓝耳抗体阳性,但导致繁殖问题的可能还混合了其他病原感染,比如其它可引起繁殖障碍的疾病。因此,不能仅凭抗体阳性就认定所有问题均由蓝耳病毒引起。


正如在蓝耳病防控技术体系中普遍强调的,精准诊断是首要步骤。我们需要明确病原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例如,是否所有不发情的母猪都对应较高的病毒载量(表现为核酸检测CT值较低、检出量高),而繁殖性能正常的母猪则检测不到病毒?只有建立起这种因果关系,才能认定当前问题是蓝耳病毒所致。蓝耳病毒存在于猪场,未必就是引发当前繁殖障碍的唯一原因。可能还存在其他尚未检测出的病原或管理因素。


因此,仍建议进行抗原及其他相关病原的检测,通过精准鉴别主要病因,才能制定出真正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案,实现有效控制。切忌仅依据抗体阳性就仓促归因,否则可能忽视真正的原因,导致措施效果不佳。

点击下方小程序码,免费猪病问诊


往期内容回顾

                点个在看再走吧~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