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蓝耳病不稳定的原因,来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如何发挥作用?
点击↖硕腾猪业关注我,加★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错过硕腾猪业消息,请将“硕腾猪业”公众号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猪蓝耳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蓝耳病病毒变异快、传播途径多样,易在猪群中持续存在与扩散,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引发流产、死胎等问题,显著降低产仔数及仔猪成活率。同时,蓝耳病常引起仔猪呼吸道疾病频发和生长迟缓,大幅增加养殖成本。若猪场蓝耳病不稳定、反复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猪群健康,还会打乱正常生产计划,降低整体生产效率。
维持蓝耳病稳定对减少猪场效益损失至关重要。8月15日,硕腾特邀中国农业大学周磊教授、硕腾中国高级技术服务经理杨丽梅老师,在线分享猪场蓝耳病维稳挑战与降损策略以及硕腾猪技术团队多年实践经验总结的“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帮助猪场朋友实现蓝耳病的防控技术落地。
猪蓝耳病对养殖各个环节的损害程度如何?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导致蓝耳病的不稳定?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如何根据蓝耳病不稳定的原因,来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周磊:做好蓝耳病维稳,核心在于从“不引入新病毒”和“消除易感动物”两个维度切断传播,这是维持稳定的关键。
首先是生物安全管控,可从多个节点切入。进场时对车辆、人员及物资进行检测,双阴场除检测非洲猪瘟病毒外,还需关注蓝耳病污染情况,尤其针对清洗不彻底或污染严重的车辆,在人员物资进入时切断传播,避免带入阳性病原;将防线设在物资中心外,对引入的猪只做好隔离与检测;在生活区与办公区间,对进场物资进行消毒、隔离或检测,形成二次阻断;生产区可借助硬件设施强化防控,如北方平原等天然屏障不足、感染风险高的地区,可采用空气过滤减少传入;在每栋猪舍入口设置洗消或换衣环节,分割生产区为不同区域,形成端部防线,将感染局限在单栋,结合空气过滤减少场内循环,加速恢复稳定。此外,场内后备猪培育室的管控与监测至关重要,建议安排优秀人员负责,因其直接影响猪场生产与未来,是做好驯化和检测的关键。
当出现阳性不稳定波动时,需通过防交叉措施减少损失和场内循环。在产房,严格执行一窝一针头、去势一窝一刀片、每窝换手套,减少窝间传播;24小时后减少寄养,降低因乳汁传播导致的仔猪与母猪间交叉感染,避免因调整仔猪大小而寄养。若出现异常或流产,需及时清理污染物(含大量病毒),遵循“消-洗-消”模式消毒,防止渗漏。
科学引种是维稳的重要环节。有条件时优先引入双阴后备猪,可采用本场疫苗或病毒进行驯化,即便漏检带毒,也多为场内病毒,冲击较小;若引入阳性后备猪,需满足更严苛的要求,如选择单一毒株来源,避免多毒株混合引发重组、交叉感染或延长排毒时间,入群前需精准检测,确保不排毒、不带毒。可通过观察抗体状态判断,若抗体水平稳定或呈下降趋势,说明病毒未持续刺激,若抗体持续上升则可能仍在感染;同时,需关注后备猪引入时可能携带的其他病毒,强化检测。公猪及精液也需严格监测,避免因精液带毒导致人工授精后大规模感染,增加稳定难度。
后备猪引进后需进行感染驯化,主要有四种路径:一是疫苗驯化,安全性高、均一性强、可控性好,但可能存在毒株不匹配、异源交叉保护不佳的问题;二是本场病毒培养液驯化,需依托中心实验室分离培养本场病毒,毒株匹配度高,可减少重组风险,但对实验室条件要求高,需具备分毒、培养、检测能力,且需避免外源病原污染,长期使用存在返强风险,不可简单认为传代致弱后即可使用,需重视疫苗注射的科学性;三是阳性病料驯化,使用阳性血清、组织、粪便或流产胎儿等研磨后进行,成本低、易获取、毒株匹配,还可同步驯化其他病原,但存在驯化不彻底(全群感染率不足)、可控性差(毒株数量与毒力不确定)、外源病原风险(如PED等)及病毒返强风险,不利于场内病毒弱化与清除;四是同居感染驯化,将后备猪与本场淘汰母猪混养实现感染,省劳力但排毒量不可控、感染均一性差,可能出现反复感染或部分猪不感染,批次差异大,且存在病毒持续带毒或返强风险。选择驯化方式需结合猪场实际,同时注意80日龄以下后备猪若用野毒驯化,可能影响生殖系统、降低利用率,需根据毒株强弱谨慎操作。
驯化后需确保后备猪不排毒再入基础群,可采取系列措施减少风险:避免两种以上病毒同时感染后备猪,以防重组或交叉感染延长排毒时间;使用抗病毒工具,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筛选出的天然成分小分子药物加速病毒清除;减少应激,避免刺激组织内病毒增殖导致病毒重新排毒,入群前可对后备猪及基础群短期用药减少排毒,降低混群时的冲击。
入群前需严格检测。通过N蛋白抗体转阳比例判断感染率,确保形成群体免疫;检测口腔液、血液判断排毒情况;最后阶段建议增加扁桃体擦拭液检测,使用带凸起的采样棒采集,可检测到淋巴细胞及免疫细胞,比血清检出率更高,能发现血清阴性但组织带毒的情况。
免疫与驯化策略方面,阳性不稳定猪群可合理使用活疫苗。母猪群在感染初期普免一次,提升阳性率以加速稳定,避免病毒在低传播中逐渐变强;若阳性率已达70%-90%,群体免疫基本形成,此时免疫意义不大。生长猪群免疫,可能同源性不及理想状态,但仍比不免疫更有效,需根据感染时间确定免疫提前,结合发病日龄及母猪管控情况,决定在产房断奶时或保育期免疫。全群血清驯化可加速群体免疫形成,快速度过损失期并恢复稳定,但需注意:血清制备与保存需评估毒力,优先选择单一毒株;检测血清确保无非洲猪瘟等烈性病原;攻毒前测算剂量并做小群实验,避免全群同步操作;规模化猪场(如七八条线的楼房猪场)需警惕交叉循环导致长期不稳定,1000-2000头规模的猪场成功率相对更高。
精细化管理同样关键,控制继发感染与应激。蓝耳病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需做好继发感染防控。阳性场在补铁、阉割等易造成伤口的操作时,可提前使用长效头孢、泰拉霉素等高品质抗生素,减少链球菌等细菌继发感染;保育猪转群等强应激阶段,在断奶时使用长效抗生素,降低应激后病毒激活、排毒增加及免疫下降引发的继发感染风险。同时,规模化场应监测抗生素耐药性,避免盲目用药。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死淘率高时,精细化管理可减少损失,如加强巡栏,将病弱猪单独放入病弱栏,针对性投喂药料;通过分群、改善营养与环控、降低密度减少病毒交叉传播,加速稳定。
部分猪场可根据感染状态分群,短期内难以控制时,可清空保育舍切断传播,或另选场地饲养保育猪,仅保留基础母猪群以加速稳定;从产房到保育阶段,通过检测睾丸液、口腔液及母猪扁桃体擦拭液,将阳性窝与阴性窝分群饲养,先处理阴性群再处理阳性群,减少阴性猪感染,提升生产成绩。及时淘汰无价值的病弱猪及大量排毒的猪只,稳定后期可通过检测剔除基础群中仍在排毒或抗体阳性的母猪,加速净化与稳定。批次化生产(如4周批次)虽工作量大于连续化生产,但能更好地防止批次间交叉污染。最后,需通过科学监测与精准检测,明确猪群感染比例、阶段、毒株种类(单一或多种)及感染状态,据此制定疫苗接种、提前保健及引种方案,助力生产流畅运行,减少损失。
请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
杨丽梅:硕腾蓝耳病三色防控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评估与追踪、临床风险因子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优化防控措施。
首先是对后备猪驯化效果的追踪,包括引进后备猪所带毒株类型与本场是否一致、混群前口腔液排毒情况以及驯化前后血清学变化,为科学驯化提供依据。其次是对基础母猪群稳定性的监测,通常每季度进行一次血清抗体跟踪,关注阳性率、S/P值及其离散度的变化,同时结合生产指标变化和初生仔猪带毒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断奶仔猪的带毒监测也不可忽视,因其直接影响生长阶段的稳定性。最后是对生长猪群的感染状态评估,建议每半年在不同周龄(如4周、6周、8周等)进行断面采样,检测抗体阳性率、S/P值和离散度的变化,并结合死淘率、增重等生产性能指标,分析病毒在场内循环的阶段、影响程度及流行毒株的变化。
在风险因子评估方面,需系统性审查各类潜在风险,包括生物安全措施、环境条件、生产流程、日常操作管理、原发病(如支原体、圆环病毒)和继发感染(如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的控制,以及引种管理等,从而识别薄弱环节,为后续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基于上述评估,防控措施的优化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后备母猪管理,需优化引种来源、频率及驯化方案,科学选择疫苗或野毒驯化方式,把握驯化时机与方法,避免引种引入新毒株或导致交叉感染。二是稳定母猪群,可通过主动野毒接触、疫苗免疫、生产流程优化(如批次化生产)、部分清群、检测淘汰及药物干预等组合策略,实现快速和持续稳定。三是针对阳性生长猪群的高效生产管理,需从产房阶段入手,通过改进管理方式、选择恰当免疫时机、识别并减少应激因子和病毒循环刺激因素,同时控制原发与继发感染,加强个体护理和治疗,最大限度保障生产效益。
总体而言,硕腾3S防控体系通过八大部分的系统培训与支持,为猪场蓝耳病防控提供了清晰实用的工具与路径。在该体系推广基础上,硕腾自2023年起成立蓝耳病净化俱乐部,持续响应行业净化需求,携手养殖同行共同推进蓝耳病的防控与净化工作。
蓝耳阳性猪场如何防控才能转阴,以及阳性场用疫苗压制好还是用药物控制好?
周磊:在蓝耳病阳性场实现转阴的过程中,科学使用活疫苗是一种重要策略。活疫苗本身为弱毒株,可通过低剂量感染或有限复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进而形成免疫记忆,帮助猪群逐步清除病毒并抵抗再次感染。若以实现“转阴”为最终目标,则需系统性地减少并最终停止病毒在场内的循环,此时疫苗的使用需更加审慎并服务于净化路径。若目标是维持“阳性稳定”或保障稳定生产,则合理、科学地使用疫苗是被广泛接受的策略,核心在于依据本场流行毒株、免疫背景和生产阶段进行精准免疫。
关于“用药还是用疫苗”的选择,需根据猪群具体状况而定: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并不能直接抗病毒,而是用于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如副猪、链球菌等)。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用药时机、剂量和阶段。例如在保育期问题高发阶段,应在尚未出现严重器质性病变(如严重胸膜炎、关节炎或脑炎)前进行预防性投药,否则一旦造成永久性损伤,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在管理上,应通过减少应激、降低病毒排放及疾病传播机会来配合药物使用。例如在混群、转群等高风险操作前实施预防性干预,可显著减少发病。
此外,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如广西五祥)已通过精准监测,实现阴性与阳性猪只的分群管理:将阴性猪只集中至特定区域或养户,维持其高产性能;阳性猪只则单独处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逐步实现群体净化。该实践表明,依靠系统性的检测与分群,而不仅是单纯依赖疫苗或药物,是当前蓝耳病防控的有效方向。
如何制定定期监测程序来保持猪场阳性稳定,实现猪场蓝耳阳性稳定,圆环怎么处理更好?
杨丽梅:在硕腾的三色防控体系中,监测评估的追踪体系需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是后备猪的检测评估,要重点关注其驯化情况,尤其是入群前的状态。具体需监测驯化前后血清抗体的变化及数值波动、驯化后的排毒情况,同时采用口腔液进行检测。做好这些检测,能为后备猪的驯化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其次是基础母猪群的追踪评估,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可按后备猪、一胎、二胎、三胎等不同胎次,采集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血清监测评估。同时,要追踪猪场的生产指标变化,如PSY、流产率、木乃伊胎及死胎数量等,可建立SPC(统计过程控制)控制图,明确猪场生产基准线,当指标偏离基准线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还需监测睾丸液及断奶小猪的血清带毒情况。
最后是生长育肥阶段的追踪评估,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断面评估,监测血清抗体变化;针对现场问题较多的阶段,还需进行抗原监测,以明确病毒循环的阶段、毒株变化及生产指标的波动情况。
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进行定期监测,实现猪场蓝耳稳定。至于圆环如何处理,在这就不给予多说,可参考我们上一期宋长绪老师和胡群山博士分享的猪圆环病毒2型防控困局直播内容,里面有详细介绍了猪场圆环的防控。
周磊:首先是监测目的要明确。对于双阴场,应重点关注异常猪只的监测。一旦出现发烧、减料或流产等临床症状,需第一时间采样检测是否为蓝耳病毒所致,建议与非洲猪瘟同步筛查,以便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干预措施。
其次是引种监测,是防控的关键环节。入群前确保其蓝耳病阴性状态,严格评估是否排毒及感染状况。每一次监测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后续管理动作,例如判断稳定性和排毒风险,以决定是否允许入群。
垂直传播水平的评估可通过采集睾丸液进行监测。若要掌握群体整体的病毒流行与循环状况,如有无活跃感染及感染率,还可对查情公猪进行定期跟踪检测。由于查情公猪频繁接触不同栏舍,易于早期暴露于病毒,可将其视为反映猪群感染的“哨兵动物”。通过定期监测其抗体水平波动,能够间接评估整个猪群的感染状态,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监测手段。
点击下方小程序码,免费猪病问诊
往期内容回顾
点个在看再走吧~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