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驱动养殖与屠宰的价值提升:中国养猪业破局微利时代的科技密码
4月9日,由农兜艾格大农业数据服务平台主办的“2025第二届集团猪场交流闭门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PIC中国应用研究经理鲁宁博士、PIC中国应用肉品经理李铮博士就猪育种领域“科学评估基因带来的产业链价值”进行了深入分享,揭示了当前养猪行业微利时代下的基因育种战略。

PIC中国应用研究经理鲁宁博士
PIC中国应用肉品经理李铮博士
联合报告聚焦于终端公猪基因对商品猪全产业链价值的科学评估
行业背景:微利时代倒逼精准育种
鲁宁博士指出,自2021年以来,中国生猪市场历经周期性波动,目前养殖成本与猪价偏离值持续收窄,行业进入"成本为王"的新阶段。数据显示,商品猪75%的生产成本集中于断奶至育肥阶段,而遗传潜力成为制约养殖成本优化的关键变量。PIC通过对终端公猪的选育实践发现,高效生长、抗逆性及胴体性状等核心指标,可直接降低料肉比、减少死亡率并提升代养户留存率,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双重优化。
科学评估体系:从理论模型到实践验证
针对当前行业基因评估存在的样本量不足、环境变量干扰等问题,鲁宁博士提出"控制变量平行对比试验"方法论。
1.全流程环境控制:在统一母猪场完成配种,确保胎次、饲养管理等条件一致;
2.数据追踪体系:安装耳标追踪个体生长数据,保育至育肥阶段采用相同圈舍环境;
3.屠宰端标准化:统一运输、屠宰流程及分割标准,结合pH值、肉色等猪肉品质指标量化品质。
控制变量平行对比试验设计
PIC最新试验数据显示,采用控制变量法的PIC 337与PIC 800品系商品猪,在156天出栏时较美系杜洛克对照组增重5-10公斤,料肉比优化显著。按当前猪价测算,生长阶段单头毛利优势达37-108元,屠宰端分割价值差异更扩大至每公斤0.64元,凸显优质基因对全产业链的增值效应。
屠宰环节:价值分配的深层解构
李铮博士从屠宰行业的视角指出,传统活猪定价或胴体背中线背膘定价或会掩盖基因带来的生猪到消费端的真实价值。通过追踪屠宰率、胴体性状、副产品及分割肉价值,试验显示:PIC 800后代、PIC337后代屠宰率较对照组高0.5%,按前中后三段销售模式,PIC800后代较美系杜洛克高27元/头,按分割价值计算,PIC800后代、PIC337后代分别较美系杜洛克高64元/头、58元/头。瘦肉率高、肥肉率低、高价值产品多,是胴体到分割环节产生溢价的关键因素。
此次研讨会为行业提供了全链条价值评估范式。在生猪养殖利润空间收窄的背景下,以基因驱动的成本优化与品质升级,正成为企业突围微利时代的核心竞争力。PIC中国表示将持续推进开放试验合作,推动行业建立科学评价基因价值的决策体系。
相关阅读
1
1
1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