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生猪市场呈现明显的回暖态势,多家养殖企业销量环比大幅增长。从头部企业到中小型养殖公司,均通过优化生产管理、调整销售策略等方式应对市场波动。以下结合主要企业的销售数据与经营措施,为专业养殖户和养猪场提供参考。
一、新希望:防疫改造助力生产指标提升,净利扭亏为盈
新希望3月销售生猪155.07万头,环比增长36.03%,同比增长1.65%;一季度累计销售418.94万头,同比减少8.11%,但完成全年目标的26.18%。尽管销量尚未完全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但企业通过防疫设施改造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2024年完成的场线防疫升级,使得窝均断奶数与育肥成活率提高,叠加仔猪行情向好,公司适当增加仔猪销售比例(3月仔猪占比约20%),推动收入环比增长35.28%。
成本控制方面,新希望一季度养殖成本实现同环比双降,叠加猪价同比略高,生猪养殖业务同比大幅减亏。公司预计一季度净利润4.3亿-5.0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9.3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这一成果为中小养殖户提供了启示:通过硬件升级与精细化管理,可在波动市场中实现降本增效。
二、巨星农牧:技术创新驱动爆发式增长
巨星农牧3月销售生猪33.90万头,同比增长122.14%,环比增长41.07%,成为当月增速最亮眼的企业之一。一季度累计销量83.30万头,销售收入15.22亿元,均价14.53元/公斤。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如传感器实时监测生猪健康与环境,减少疾病风险;二是环保设施的完善,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污染,同时创造额外收益。
巨星农牧的案例表明,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大型企业的专属。中小型养殖场可通过引入适度自动化设备、优化粪污处理流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响应环保政策,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牧原股份:销量创历史新高,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2025年3月生猪总销量达893.6万头,同比增长63.33%,创单月历史新高。其中,商品猪销量693.5万头,同比增长40.48%,仔猪销量195.7万头,同比激增312%,占总销量的21.9%,占比为近四年最高水平。一季度累计销售生猪2265.7万头,同比增长41.51%,完成全年商品猪销售目标的23.58%-25.55%。
值得关注的是,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连续五个季度增长后首次下降,2025年一季度末存栏为348.5万头,较2024年末减少2.7万头。这一调整可能与企业优化产能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有关。此外,公司通过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管理,持续降低养殖成本。2025年1-2月,商品猪平均成本已从2024年的14元/公斤降至12.9元/公斤,成本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四、区域型企业的差异化策略
除头部企业外,区域型养殖公司也通过灵活调整策略实现增长。例如:
大北农:3月控股与参股公司合计销售生猪66.92万头,环比增长40.65%,其中参股公司销量同比增长51.99%,显示合作模式对产能释放的促进作用。
ST天邦:3月商品猪销量53.52万头,环比增长5.45%,仔猪销售占比32.1%,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提升带动收入增长。
神农集团:通过内部屠宰企业消化部分产能,3月向集团内部销售生猪3.69万头,占比10.5%,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中小养殖户可结合自身规模,探索合作养殖、产业链延伸(如自建屠宰线)或调整销售结构(增加仔猪比例),以应对行情变化。
五、行业趋势与养殖建议
从3月数据看,生猪市场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仔猪需求旺盛,多家企业加大仔猪销售比例;二是成本控制成为盈利关键,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与管理持续压降成本。
对专业养殖户的启示包括:
关注仔猪市场:当前仔猪价格处于高位,适当增加销售比例可短期提升收益,但需平衡长期产能稳定性。
强化防疫与设施升级:新希望、牧原等企业的经验证明,防疫能力直接影响生产指标,应定期评估场线硬件条件。
探索适度规模化:巨星农牧的智能化案例显示,中小规模养殖场可通过技术投入实现效率提升,无需盲目扩张产能。
2025年3月,生猪市场在波动中显现韧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和策略调整实现增长。对于专业养殖户而言,头部企业的经验可为自身经营提供参考,而区域型企业的差异化路径则展示了灵活应对市场的可能性。未来,行业将更注重效率与可持续性,养殖户需持续关注技术升级与政策导向,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