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全球奶业精英齐聚北京,共谋奶业可持续发展——第九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图片

5月9日—11日,第九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美国奶业科学学会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美国、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法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可谓是奶业从业者的一场“智汇盛宴”。

图片

研讨会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为主题,围绕“奶业全产业链高效优质关键技术进展”“牛奶质量与安全”和“特色畜奶营养品质研究进展”三大议题展开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分享了36场精彩报告,内容涵盖奶牛高效饲养与智慧化养殖、低碳排放、瘤胃微生物调控、牛奶质量安全与健康等前沿科学技术,以及特色奶畜的饲养技术、营养品质与功能特性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引领奶业未来

图片

▲杨振海

“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在开幕式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约束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始终把乳制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多年来,各国奶业界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以及市场准入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务实的交流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成立奶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0多年来与美国、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新西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围绕奶业生产加工和消费全产业链,聚焦我国奶牛养殖技术落后和优质生产不足的重大产业难题和短板,加强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为奶牛高效饲养,牛奶品质提升和牛奶质量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促转型,重点推进四个提升,一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四是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共同推动构建普惠共赢的全球奶业发展新格局。

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一系列举措,都在助推奶业全产业链向绿色、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图片

▲王健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健指出,2024年中国牛奶产量达到4079万吨,荷斯坦奶牛单产水平达到9.9吨,均位居全球第四位,存栏100头奶牛的规模化比重接近80%,在整个畜牧行业中也位居前列。大中型规模牧场精准饲喂、机械化挤奶均达到100%。生鲜乳抽检质量合格率连续多年达到99.9%以上,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体细胞等主要营养卫生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片

刘亚清

中国奶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强调,“优质乳工程”,正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积极践行。该工程坚持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全产业链协同为关键路径,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已经在29个省份的79家企业、400多家牧场示范应用,显著增强了国产奶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

王加启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指出,“优质乳工程”不仅通过营养调控实现生乳品质的提升,而且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实现热伤害程度的降低和低碳减排,充分挖掘了本土奶源的鲜活优势。

近年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快速发展,为降低奶业发展能耗,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优化养殖环境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业创新团队研发的红三叶草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奶牛瘤胃脲酶活性,降低氨氮释放速度,提高氮利用效率和产奶量,提升牛奶活性因子含量。该成果于2023年获批国家新饲料添加剂,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列入饲料添加剂目录,标志着脲酶抑制剂从化学合成体向植物天然产物的跨越,更加安全、绿色高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携手共筑全球奶业新生态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展示平台,更是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的重要契机。现场来自新西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奶牛养殖管理、食品安全和监测问题的最新研究及创新成果,并强调了在研究中应注重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多国行业专家还探讨了气候对牛奶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了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图片

David Everett

美国奶业科学学会副主席、新西兰梅西大学Riddet研究所David Everett教授围绕乳品结构决定营养利用率的最新研究热点作了主旨报告。他从奶酪的结构和加热后的脂肪结构,阐述了奶酪的重要性质,并提出结构营养学的概念,强调通过干预奶牛饲料结构和营养结构来提高乳品的消化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持续关注牛奶质量与安全

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连续多年实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已经实现了对全国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的全覆盖监管。2024年,乳脂肪、乳蛋白和菌落总数的抽检指标均高于国标要求,体细胞数抽检平均值优于欧盟标准,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9%的水平,质量安全水平在食品行业位居前列。

奶业质量安全离不开每一位奶业人的辛勤耕耘,而其中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单位团体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自2016年成立以来,汇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合作研发优质乳、三维评价技术和绿色低碳加工工艺,集成创新优质生物、绿色低碳工艺、优质产品评价一体化质量提升技术。到2024年年底,这些技术与工艺已经在79家联盟单位应用,降低加工成本15%以上,为我国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王加启介绍,中国的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在乳品质量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14个环节,318个关键点。中国农科院制定了76项标准,60项专利,建立了优质工程技术体系。同时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5种活性蛋白的检测标准,创建了“一杯好奶”的科学评价体系。

“经过这十几年监测工作,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以及一系列质量安全的标准规范,对于指导生鲜乳的生产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郑楠介绍说。

自2009年起,该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9届,主办国由中国和美国扩展到中国、美国和新西兰,来自中国、美国、新西兰、英国和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知名专家累计作大会报告300余次,现场参会人数达4300余人,线上参会人数达500万人,已经成为交流国际奶业科技最新进展和推动中外奶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奶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也为全球奶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奶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来源:乳业时报)


编辑:范云琳
校对:张 芳
审核:邢海云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