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丨黄晶:一颗“青椒”与农业的不解之缘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成立100周年
在我们的身边
有不少优秀青年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
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贡献青春力量
续写青春荣光
“青椒”,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简称。在西南科技大学,就有一名经常与土地打交道的“青椒”。
入职8年来,她不仅参与培养了近千名学生,还走遍了道地中药材附子产区的每一个村庄,创新性地将附子与水稻套作栽培,有效减轻了附子病害,实现连年种植。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35岁的青年教授黄晶。
“江油是我们公认的附子道地产区,附子于2006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那么,为什么说它是公认的道地产区呢?这是有文献记载的……”
黄晶,本、硕、博都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并受国家公派资助先后赴澳大利亚和荷兰留学。2013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西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我刚工作就接到任务,研究解决我市道地中药材江油附子连作障碍的问题。”黄晶说,江油附子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传统上老百姓习惯把附子和玉米、蔬菜等旱地作物套作栽培,连年种植容易产生病害。
为了解决附子病害问题,老百姓常常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但收效甚微,病害严重的年份,有的田块甚至会出现绝产的现象。
“经过广泛调研、反复实验,我们创新性地提出把附子与水稻套作栽培,也就是通过旱育秧技术进行水稻旱地育秧。”黄晶说,在附子收获前一个月,把水稻移栽到附子地;在附子收获后,在田里进行灌溉,完成水稻生产。
这项技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通过农田生态环境的剧烈改变,形成水旱交替,有助于提高农田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
“最关键的是附子病原菌通过水的作用,显著减少了,实现了附子的连年种植。”黄晶说。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显著提高了附子种植效益,在江油附子道地产区的应用率在80%以上。
这两天,在江油太平镇普照村千亩附子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将水稻套种在附子地里。
“这种套作模式,比传统的附子和蔬菜、附子和玉米套种大大提高了产量,每亩不仅能增加产量100-200公斤,还能增加经济收入3000元左右。”江油市附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黄元秀说。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截至目前,这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超过3万亩,产生效益近亿元。
黄晶也因为在农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天府万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附子与水稻套种虽能减轻病害,但还未能彻底解决附子白绢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瓶颈问题,这也成为了黄晶团队当前的核心工作。
“我们已经从全国20多个样点,采集得到几千份抗逆性强的植株样本,分离出一千多株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内生菌,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内生菌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黄晶介绍。
经过多次试验、反复实践,黄晶团队发现,用附子植株分离出来的内生菌,可以产生“以菌抑菌”的效果,实现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这些水稻苗就是添加了从附子植株分离的内生菌菌液后培养出来的,通过研究证实,内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黄晶说,这也为今后团队开发能有效防治土传病害、促进附子和水稻生长的微生物菌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奠定了基础。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晶入选了四川省“10+3”产业科技特派员,并担任了涪城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她表示,将继续戴草帽、披白褂、穿雨鞋,砥砺前行,用双脚丈量土地,续写一颗“青椒”与农业的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农业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做出更多更有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一个农业人应有的贡献。”黄晶表示。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记者:唐云峰
责编:王跃璇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