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猪粮比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 | 程 晖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18元/公斤,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为2.90元/公斤,猪粮比价为4.89,猪粮比价连续九周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猪粮比价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要监测猪粮比?此轮生猪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和应对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农产品处处长王双正。本报记者:为什么要测算和发布猪粮比价这个指标呢?王双正:当前,猪肉价格已成为政府密切关注、业内普遍关切、老百姓十分关心的热点话题。猪粮比价是指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与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二等玉米平均批发价格之比,即“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生猪出场价格和玉米批发价格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每周监测、汇总、计算得出。为了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广大养殖户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早在2009年1月9日就发布实施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此后,有关部门考虑生猪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对生猪预警指标、预警区间、预警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几次修订完善,先后制修订和出台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等。按照2021年发布的猪肉储备预案要求,从猪粮比价这个预警指标变化来看,当猪粮比价分别低于5处于5低于6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一级、二级和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分别高于121、连续两周处于101~121、高于91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上涨一级、二级和三级预警。本报记者:除了猪粮比价之外,生猪市场调控还有其他预警指标吗?王双正:判断未来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猪粮比价是非常重要的预警指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参考指标,比如,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包括月度同比和月度环比)、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市精瘦肉日均零售价格等,这些指标分别从生猪养殖源头环节和猪肉销售终端环节反映市场形势变化,各个指标之间彼此联系、相互验证,有利于为政府决策和调控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支撑。本报记者:怎样根据猪粮比价判断生猪养殖盈亏呢?王双正:实际上,根据猪粮比价判断生猪养殖盈亏的平衡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饲料粮价格也在持续变化,猪粮比价关系及其盈亏平衡点发生了新变化,需要对预警区间、盈亏平衡点进行重新调整和合理设置。在2012年、2015年、2021年预案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全国生猪生产合理的猪粮比价设置,即从61调整为5.51~5.81,再到约71,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使之更加贴近生猪生产实际情况和反映市场客观变化。本报记者:这轮生猪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王双正: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到3月下旬以后逐步回升,但生猪价格水平仍偏低,4月第四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5.22元/公斤,比年初下跌10.26%,比上年同期下跌37.31%,比2018年以来最高点下跌61.76%。相应地,全国猪粮比价从2月下旬以来已连续九周跌破51,4月第四周恢复至51以上(5.251),但仍比年初下跌14.50%,比上年同期下跌37.72%,比2018年以来最高点下跌73.88%。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生猪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截至2021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0.5%,比非洲猪瘟发生前的2017年增长1.7%。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生猪出栏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6%、8.2%。另一方面,猪肉季节性消费需求下降。元旦春节期间是猪肉消费旺盛阶段,春节过后节日因素影响在减弱,加之随着天气转热,猪肉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报记者: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将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王双正:古人云:“天地人和千古训,猪粮安定天下明。”一方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直接影响广大养殖户(企业)积极性和实际收益。据测算,目前平均一头生猪养殖亏损约二、三百元,养殖户(企业)亏损严重,养殖积极性受挫,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若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一些中小养殖户血本无归直接退出,并有可能带来下一阶段生猪供给不足和价格明显反弹,不利于猪肉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和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会带动CPI波动。与牛羊肉、鸡蛋等农副产品相比,猪肉在CPI中的权重相对较高,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对CPI影响较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国猪肉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1.6%、42.5%、41.4%,分别拉动CPI下降约0.96、0.95、0.83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如果后期生猪和猪肉价格周期性上涨,特别是一旦涨幅较大,对CPI影响会由促降因素转化为促升因素,抬升CPI涨幅。本报记者:为了防范和应对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王双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和猪肉市场调控。从短期来看,可考虑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养殖户(企业)积极性和发展信心,有序调整和合理优化养殖结构,避免恐慌性集中出栏,统筹做好猪肉储备投放和进出口调节等。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2021年)要求,当猪粮比价低于51,则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启动临时储备收储;另外,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0%时,也要发布一级预警并启动收储。为此,近期有关部门已先后进行了6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需求,也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尤其在当前部分地方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畅通物流运输,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政策解读和市场监管,加强节假日和关键时段猪肉价格监测预警,促进生猪及猪肉价格基本平稳。从长远来看,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和生猪产能分级调控责任制,科学合理规划各地生猪产能布局,更加注重做好“两个结合”——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和依靠科技进步相结合;抓好种猪品种改良、生猪疫病防控、淘汰低产母猪、生猪屠宰加工、猪肉储备调节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环境保护等相关措施,有效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和猪肉价格暴涨暴跌,持续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和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