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四川理塘,处处生机勃勃。走进位于理塘县禾尼乡的牦牛产业园区,天高云淡,红色的牛舍在雪山、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明亮。远远望去,成群的牦牛正在园区现代化的圈舍周围运动。园区附近8000亩优质牧草基地的草已长到1米多高,牛儿们悠闲地吃草、溜达。
近年来,理塘县通过创新合作经营模式、破解饲料供应难题、推动产业发展等路径,建设集体牧场、优质饲草基地,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牦牛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此过程中,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的对口援建在助力高原农牧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塘塘合作”成效显著。
早上8点刚过,在园区务工的牧民洛泽仁开着自动撒料车,开始为圈舍的牦牛添补饲料。有了自动撒料车,4名饲养员就可以完成整个养殖场的饲喂工作。“现代化的圈舍每天都会定时消毒,园区里的牦牛住得好、吃得好,不像我们以前养牦牛,总要担心雪灾和缺饲料。”洛泽仁说。
过去一年,在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理塘县全面建成川西优质牧草培育加工、牦牛产业园区、数字农业中心等浙江对口援建项目,包括园区内4栋崭新的育肥圈舍,用以解决牦牛养殖问题。同时,还建设了草料库,用于牧草、玉米、豆粕和加工产品等的储存,保障牦牛食用的是绿色生态草料,确保牦牛肉质、品质不改变。为保障牦牛健康生长,在草库建设的基础上,项目还配套建造了检疫室和兽医室。
如今的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内,处处科技感十足。在浙江省对口援建项目的带动下,目前,园区牛舍已经实现了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按照“数字农牧”建设要求,园区依托涉农统筹建设了活畜交易及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同时依托浙江援建投资550万元的大数据交易中心,切实解决了数字化管理中的软件和设备问题。
“现在这里的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配有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后续的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高城鹏飞公司副总经理周斌说,圈舍里还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数据,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数据进行科学喂养。
据了解,目前园区共有13个牛舍,这些牛在牛舍里被精心饲养,平均每天可以增重1.2至1.5斤,经过6个月短期育肥体重达到400斤后就可以出栏,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将实现牦牛四季可出栏。
“我们一年可以养育两季,一季5500头左右,一年可以出栏2季,达到11000头。牦牛产业园的打造,将有效改善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实现鲜牦牛肉的全年供应。”周斌介绍。
“牛舍里实现了恒温恒湿智能化管控、自动撒料、终端数据科学喂养等科技,让牧民们大开眼界。”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正康介绍,通过补饲,在生态养殖和不改变肉质的前提下,缩短牦牛生长周期并可四季出栏。同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溯源并知晓理塘原生态牦牛,达到线上交易为主、线下交易为辅和产品交易为主、活畜交易为辅的作用和效果,不断提高理塘牦牛知名度和销量。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只有3.0℃左右。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冬春季节,是理塘县雪灾频繁“光顾”的季节,也是牦牛缺少饲草的艰难时刻。如何让牦牛吃上“饱饭”?浙江杭州钱塘给四川甘孜理塘“送”来了珍贵的草。
近日,禾尼乡禾然尼巴村的牧民斯郎泽仁来到牧场上,开始收割喂牛饲草。看见成片的优质牧草,斯郎泽仁十分高兴:“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天,我们家100多头牦牛的口粮不用愁了!”斯郎泽仁说,虽然自家有5亩割草地,但也只够给老弱病残的牦牛临时充饥,更多时候还是要拿钱去购买牧草。
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全村共有298户1586人,牦牛存栏达2.1万头。村里有许多牧民都像斯郎泽仁一样,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十分担心牦牛越冬度春的饲草供应问题。“冬春季节无法放牧时,平均1头牦牛要吃掉5斤干草,5个月下来7万多斤才够。”斯郎泽仁算了一笔账,“按最便宜的1元1斤的干青草来算,总共需要几万元,是笔不小的开支。遇到雪灾,1斤草要两三块钱才能买得到,有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牦牛掉膘甚至死亡。”
此外,随着毒杂草和沙石地增多,部分草场出现退化,这也给牦牛吃草带来困难。为了解决牦牛养殖缺少饲草的难题,2021年6月,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理塘县,为加快牧区乡村振兴,决定投资900万元在该村打造高原优质牧草基地示范项目。
浙江·杭州钱塘对口援建牦牛园区项目。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供图
2021年6月下旬,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在禾然尼巴村选取8000亩退化草地,采取“机械+人工”的方式对草地进行改良,撒播燕麦草。“不但自己村的牦牛草够吃,多余的还可以卖出去。”禾然尼巴村党支部书记昂旺降措高兴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理塘县还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大力开展牧草种植,促进了牧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1.85万亩优质牧草基地预计产牧草3237.5万公斤,可供12319头牦牛冬春补饲。”理塘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杨正康说。
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120个、四川省10个、甘孜州5个纯牧业县之一,也是四川省草原畜牧业重点县。全县草原总面积1345.6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63.4万亩,牦牛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据了解,原先理塘县的牦牛养殖存在牛多人少、缺乏养殖劳动力的问题。“很多人家孩子出去读书了,家里没有年轻人,那么多牦牛根本养不过来。”据当地村民介绍,几年前,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解决无劳动力牧户的后顾之忧,在浙江钱塘区的帮助下,四川理塘建立起了“园区+企业+合作社+集体牧场+种养殖大户”的模式。通过该合作方式,牧户可选择通过“牦牛托管”的方式,把现有的牦牛交给园区(藏原牧业有限公司)集中养殖。每年年底,可按照一头牦牛500元进行分红。合同到期后,园区会将代管的牦牛归还给牧户。
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内,工人正有序地忙碌着。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供图
“牧户通过托管的方式交给园区50头共重5000公斤的牦牛,合同到期后,园区也归还牧户50头共重5000公斤的牦牛。”杨正康表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合作社、集体牧场和种养殖大户。
在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与集体牧场建立的全新的合作模式下,集体牧场将牦牛交给园区育肥3到4个月,每头牦牛将获利2000元至3000元,除去饲料和人工成本,每头牦牛净利润的20%将反哺给出栏的牧户,调动牧户向园区出栏的积极性,保障园区有牛可养,解决了架子牛来源的问题。
“过去的传统放牧方式促使草原放牧压力大,牲畜对草原造成的破坏性也比较大,园区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杨正康说。
户户参与,户户发力,通过“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如今,理塘县藏坝乡468户人家每户入股1头牦牛,实现了自主管理、自主运营。
“家里缺乏劳动力,过去想发展什么都困难。现在1家入股1头牦牛,成本也不高,但收益却大大提升了。”藏坝乡扎西村原贫困户益西曲扎说,自从有了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就像把牦牛存到“银行”里,还可以分红,“非贫困户与我们原贫困户是按三比七来分成的,我们还给牦牛买了保险。”
集体牧场将牦牛交给园区育肥。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供图
此外,为了规避育肥牦牛过程中的风险,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市场销售,进行反季节牦牛育肥出栏,并聘请专家对牧民进行了牲畜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集体牧场则通过直接销售牦牛肉、牦牛奶、酥油等奶制产品,年收入可以达到8万到9万元。
据统计,规模有500头牦牛以上的集体牧场,理塘县共有15个,养殖规模共计7500余头,年出栏牲畜1000余头,带动牧户750户(其中贫困户320户)增收,实现牧民人均年增收500元、原精准贫困户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
“全面建设川西优质牧草培育加工、牦牛产业园区、数字农业中心等浙江援建产业项目,覆盖禾尼、奔戈等5个乡镇36个村,辐射带动17个乡镇。”钱塘驻理塘工作队队长,挂职理塘县委常委、副县长叶小明介绍,通过项目带动,核心区牧民户均收入增长了20%,优化完善了产业生态体系,牦牛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