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栏5万头育肥牛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出栏5万头育肥牛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3
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5
1.4结论及建议 6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7
2.1项目建设背景 7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0
2.3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25
第三章 市场分析 29
3.1肉牛养殖行业市场 29
3.22017年肉牛产业状况分析 33
3.3牛肉市场需求及前景分析 43
3.4销售方案、营销模式 45
3.5市场风险分析 45
3.6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46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7
4.1项目建设条件 47
4.2厂址选择 50
第五章 项目规划与建设方案 52
5.1项目规划布局 52
5.2项目工程方案 53
5.3给排水工程 56
5.4供电 57
5.5消防 57
第六章 生产工艺方案 59
6.1饲养管理技术 59
6.2育肥肉牛质量指标 59
6.3肉牛育肥技术 60
6.4秸秆饲料生产及饲喂流程 67
6.5疫病预防与检测 68
6.6粪污处理 71
第七章 节能、节水 73
7.1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
7.2节能节水措施分析 74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76
8.1设计依据 76
8.2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76
8.3治理方案 77
第九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79
9.1执行标准 79
9.2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79
9.3劳动卫生设计 80
第十章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81
10.1企业组织 81
10.2劳动定员 81
10.3 人员来源及培训 81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83
11.1项目建设期限 83
11.2项目进度安排 83
第十二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 84
12.1 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84
12.2招标基本情况 84
第十三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86
13.1估算依据 86
13.2建设投资估算 86
13.3流动资金估算 87
13.4投资估算结果 88
13.5资金来源 88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89
14.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89
14.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89
14.3成本费用估算 90
14.4营业收入估算 92
14.5财务赢利能力分析 92
14.6不确定性分析 94
14.7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96
14.8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96
第十五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98
15.1可研结论 98
15.2建议 98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2.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新世纪我国农业担负着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中,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认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2.2.2有利于推进节粮型畜牧业结构的建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2000年以后农业工作的重点,而畜牧业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精神,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要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的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生产,突出奶类和羊毛生产。由此可见,牛肉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畜牧业结构指的是畜种、品种、畜群和产品结构,任何国家的畜牧业生产结构都应与其国情相适应。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市场供应和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善。
节粮型畜牧业是以优化的畜种结构、以先进科学饲养技术和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特征的节粮高效畜牧业。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每年减少、粮食生产不足、饲料短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畜牧业必须走节粮型的道路,在生产上要发挥牛等草食家畜的优越性和生产潜力。
从畜种结构看,我国畜牧业历来是以耗粮型生猪为主的,从肉类结构看,全国肉类耗粮型猪肉占67.8%,禽肉占18.7%,而以草食料为主的牛、羊肉仅占12.5%,结构极不合理。如果按每头生猪需精料350千克计,我国则需0.2亿多公顷土地为生猪生产饲料粮,这对人多地少的我国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如果养牛,每头每年需80~100千克左右的精料。为此,必须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草山、草地发展养牛业,增加牛肉的比例,使我国肉类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牧业生产结构。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偏紧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不能和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饲料粮用于畜牧业。但是,我国草业资源有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每年各类作物秸秆有7~8亿吨,同时还有 800万吨棉、菜籽饼和4000万吨粮渣等农副产品。牛是反刍家畜,具有特殊的消化功能,能够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特别是农区大量的秸秆经过科学处理后,粗蛋白质提高1~2倍,消化率提高20%,相当于中等青干草的质量,饲喂肉牛效果良好。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建立我国“节粮型”畜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既有利于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又能解决地力持续下降和草食畜禽养殖饲草料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素质,提高综合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精准扶贫、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道路。
项目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户参与到肉牛养殖中,开发培育壮大当地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带动农户参与优质高产畜牧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养殖,实现农户增产增收。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产品资源和种苗资源、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结合,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项目建成后,在稳定当地农业生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周边乡镇的一部分富余劳力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2.2.3是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需要
草食畜产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牛羊肉更是国内穆斯林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草食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缓解草食畜产品供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生产,创造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促进农业生产,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并间接带动相关产业,极大地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项目可直接带动就业数百余人从事畜牧养殖。本项目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增加了当地人们的收入,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农民致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2.4 是转变畜牧增长方式,促进畜牧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草食畜牧业,不仅有助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其它农副产品,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发展、牧民生活改善的有效途径。
项目区小规模、分散化的畜牧发展方式决定了大多数养殖场户的养殖方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这种方式由于畜牧产业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养殖方式比较粗放、苗种退化和病害严重、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效益已明显下降,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有机物的外排、化学药物的使用造成环境自身污染,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病情严重且呈暴发性流行等。近几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与调结构一起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项目年出栏5万头育肥牛养殖基地项目建后,将大力推广高效、健康、生态的新型肉牛养殖模式和先进实用技术,推行新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方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能够较大程度地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带动能力的需要
目前,小规模、分散化仍是项目区畜牧发展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殖场户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产品不具备规模和质量优势,进入市场的难度较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常导致 “卖难”或“低卖等”现象发生,并且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项目,可以增强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关联,强化项目区肉牛养殖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应用和产品网络运销的社会化服务,实现肉牛养殖各环节的有机联接,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经营的有效对接,促进全市肉牛产业迅速由小规模、分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加快标准化创新体系、产业化创新体系和品牌化创新体系建设,快速提升肉牛产业发展水平。
2.2.6 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需要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积极发挥自身行业优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发展全县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扎实推进畜牧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为全县脱贫攻坚助力。
要从根子上消除贫困,就要给贫困户找到长久的“致富方法”,让他们有致富的动力和门路。也正是因此,本项目的建设计划提出,到养殖场建成,再到后期发展运营,项目的每一步都有扶贫的规划计划。用产业“造血”激发扶贫内生动力,项目着力让村民们掌握致富的方法和门路,力求以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真正解决贫困的难题。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