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肥牛壮产业兴
本报记者 胡铁军 通讯员 曹国敏
近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防城港调查队获悉,今年一季度,防城港市肉类总产量1.82万吨,同比增长34.9%,猪肉产量1.25万吨,同比增长64.5%,两项重点任务指标增速均排名全区第一,并创历史新高。
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防城港市因地制宜,把畜牧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工作推进所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防城港市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生猪养殖产业异军突起。2020年,防城港市肉类产量增长率、生猪出栏增长率排名全区第一;2021年,生猪出栏增速继续稳居全区第一。
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出现下滑,防城港市抓住机遇窗口期,先后引进广西园丰牧业集团、正邦集团和广西农垦集团等大型生猪养殖集团在该市落户建场,通过抓规模养殖场建设,有效推动全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快速发展。据该市农业部门统计,目前防城港市有规模养殖场91个,其中设计养殖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19个;设计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种猪场4个,已投产2个。
除了引进现代化大企业,防城港市还大力引导农民养殖户的积极性。如今,养猪养牛、养鸡养鱼都成了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防城区华石镇那岽村是一个具有养猪传统的村子,村两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做生猪养殖文章,引进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推广良种猪养殖,并辅以专业技术支持,让村民养得了、见效益。
去年,该村村民刘华积结束在外漂泊打工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开启养猪事业。他与技术先进的企业联营,在一个山沟里建起现代化猪舍,吃住在山上,照顾生猪比自己还上心。尽管去年生猪价格不理想,但依靠科学养殖,刘华积还是获得了成功,养猪首年就净赚30多万元。今年他计划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刘华积创业成功的消息鼓舞了附近不少打工青年。目前,那岽村240多户中就有60多户养猪,全村生猪出栏量2万多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防城区那良镇那楼村的严喜章是远近闻名的“猪司令”,他的养殖场养殖有巴马香猪、陆川香猪、土杂猪等品种,每天能卖500多公斤生猪肉、20多头烤香猪。以养猪为开端,严喜章探索出一套“自繁、自养、自销”的发展模式,并开起了兽药店、生鲜超市。养猪致富后,严喜章被村民选为村委文书,他在村民中分享养殖技术,并计划将产业从养殖延伸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延伸牛养殖链条
在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宏飞肉牛养殖基地,一头头体型硕大的肉牛悠闲地嚼食草料,工人们忙着清理牛舍、添加草料。这里的肉牛养殖已形成产业,成为上思县着力打造的绿色循环养殖新模式,带动当地脱贫户实现增收致富。
位于十万大山脚下的上思县,立足广西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县的发展定位,围绕“山”字做文章,依托十万大山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地理气候环境,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目前,全县建有90个规模肉牛养殖场,肉牛存栏3.5万头,年出栏肉牛1万多头。
防城港市决定,以上思县打造“高山水牛产业”“上思种牛大县”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市肉牛产业快速增长。2021年,广西雄特牧业有限公司上思隔离场建成,成功引进国外优质种牛2.4万头;2022年,广西水牛研究所水牛繁育基地和皇氏乳业集团奶水牛繁育基地等重大项目落户防城港市,通过项目带动,周边的牛养殖户逐渐增多,全市牛产业发展初显成效。一季度,该市的牛出栏量同比增速达到12.46%,有力推动畜牧业发展。
打造绿色循环产业
强化龙头带动,引领产业发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防城港市实行“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和联结机制,鼓励本地经济能人、养殖大户、返乡创业农民成立养殖专业实体,带动生猪、肉奶牛等群体养殖,并吸引农民通过种植饲草、收集甘蔗尾梢和玉米秸秆、小规模养殖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当中,增加收入来源。
在上思县思阳镇易和村,村民共流转130亩土地用于种植巨菌草、皇竹草、桂牧一号象草三个牧草品种,此举可与当地的肉牛养殖进行有效衔接,为牛产业发展续存能量。
此外,以畜禽养殖200万吨高效能预混饲料生产项目为重点,防城港市还引进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屠宰加工和乳品加工,通过补强产业链短板,形成“饲草种植—犊牛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乳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餐饮”的绿色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梁木)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