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斗这五年】养殖产业化 幸福来敲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晌午,阳坡山村牦牛养殖基地内,一头头体型硕大的牦牛悠闲地嚼食草料,饲养员忙着清理牛舍、添加草料。
牦牛养殖业是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阳坡山村的传统产业,村民具有丰富的养殖育肥的经验,但都是各户分散养、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无法形成规模化、稳定的增收产业。据此,村“两委”计划在村里建一个集中养殖小区,把村里散养的牦牛进行集中养殖,“以抱团规避养殖风险,既可以缩减养殖的支出,也解放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增加了收入,形成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一举多得。”村党支部书记马宗山说。
2017年,在平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单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帮助下,阳坡山村用两个月时间,筹集到养殖小区建设资金302万元,一座占地面积1.67公顷,年出栏牦牛1500-2000头的养殖小区建成投产,并成立了阳坡山村养殖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
为了保证合作养殖户的利益,养殖基地帮助农户在规划方案、选址、建设和饲养过程中提供相关意见和帮扶指导,乡政府定期组织养殖户培训学习,确保养殖户“会养牛、养好牛、发牛财”。
随着阳坡山村牛羊养殖产业发展,养牛致富的脱贫户们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看到养牛能稳步增收,也都开始养牛。
五年间,阳坡山村大大小小养殖棚舍星罗棋布,小至十一二头的散养户,大到百余头的棚舍养殖户,构建成了养殖产业兴旺的新格局,让牦牛养殖产业成了石灰窑乡响当当的脱贫致富的“牛”气产业。
目前,阳坡山牛羊养殖基地共有牦牛1000余头,年收入90万元左右。
有谁能想到,以前的阳坡山村还是个极度贫困村,2016年起在国家扶贫政策作用下,这个村走上了自我发展、拔穷根奔致富的脱贫之路,着力打造绿色循环养殖新模式,牦牛养殖基地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这个昔日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实现了由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俗话说得好‘家有几头牛,脱贫致富不用愁’,我想再扩大规模,继续发展壮大我的牦牛养殖业。”当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福俊,现如今养着100多头牦牛,年收入近25万元,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牦牛养殖让一个贫困户成为了致富带头人,这固然是因为他和家人的勤劳踏实,但也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马福俊从未忘记这一点,他说自己会继续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走在小康之路上。“我们的牦牛喝山泉水,吃的无公害的饲料,肉质鲜嫩,所以牦牛的销路一直稳中向好,四川、甘肃等地都有我们的买家,我们只要把牛养好就成。”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变化看得见,群众乐心头。几年间,阳坡山村实施全面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人畜饮水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硬化加固村内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群众“行路难”不再是问题;村级文化小广场建成,村内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精神面貌不断改善;曾经“小块地、山沟地、弯弯地”,如今变成了一块块土地平整、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农田“;数字乡村”建设,从治理到“智理”正在进一步提升着自治的精准度;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党员活动室纷纷落地,村民“看病不再难”“办事不用跑”;危旧房改造项目实施,新建、改建住房28户,群众住房有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化,村容村貌实现了“质”的提升。
阳坡山村党支部书记马宗山由衷地说,下一步我们要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规模化养殖为依托,把阳坡山村打造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小高地,让阳坡山村的牛变得更“牛气”,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山顶往下看,阳坡山村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房、连绵起伏的田块,一帧一画都充满诗意,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秀美画卷。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