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生猪出栏超67000万头,2022年有望加速去产能

2020年以来,我国禽业经历了较长的市场低迷期,行业产能去化程度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禽肉供给同比增长约0.8%。2021年2月起,受生猪价格下行及供需关系影响,禽业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至7月跌至最低点。

2021年7月后至年末,传统节日较多且一般为禽产品年度消费旺季,价格处于回升趋势。全年来看,禽业市场价格整体好于上年,总体比较平稳。从供给端来看,养猪行业市场供给显著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全国生猪共出栏67128万头,同比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同比增长28.8%。从需求端来看,疫情散发导致酒店、食堂和旅游等聚集性消费大幅减少。

从近年整体来看,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全国生猪存栏量急速下降,生猪市场供应紧张,生猪价格单边上行,2020 年生猪价格在高位震荡,2021年1月之后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单边下行阶段,10月份生猪价格再创新低,目前仍处于周期底部。

01

生猪周期分为短中长三期

据了解,猪肉是我国消费占比最大的肉类,年需求量较为稳定。2017年之前,我国每年人均猪肉消费量约20公斤。受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影响,人均需求量有所扰动,2020年为18.2公斤。

而我国生猪的供给格局分散,目前市场中散养户占比约50%,散养户进入与退出市场带来供给变化与价格波动。一个典型的猪周期遵循“蛛网模型”,包括“猪肉价格上升-母猪补栏增加-猪肉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降-能繁母猪淘汰-猪肉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上涨”的过程。

当前的猪肉供给=上年母猪存栏×MSY×平均出栏体重,规模场往往出栏特定日龄的生猪,不同年份生猪平均出栏体重变化不大。

因此从长期看,生猪供给变化主要由前一年能繁母猪存栏与行业MSY决定,长期指标如母猪存栏、MSY等与生猪价格呈现反向关系。中期指标包括母猪价格、仔猪价格等指标,代表当前市场的补栏情绪,与6-10个月后生猪价格呈反向关系。

超短期指标包括生猪出栏体重、出栏量等,可用于监测短期内养殖户出栏情绪,若出栏体重快速下降,未来2-3个月生猪供应减少,价格有望上升。

当能繁母猪数量充裕时,从母猪妊娠到仔猪分娩断奶约需4个月,断奶仔猪成长为商品肉猪约需6个月,即商品肉猪的养殖周期约为10个月。

若能繁母猪数量紧缺,养殖户需要先补栏4个月大的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到能繁母猪受孕,还需要增加至少4个月,该情况下商品肉猪的养殖周期约为14个月。因此,商品猪的养殖周期为10-14个月。

此外,生猪养殖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生产过程需要资金、种群、土地、环保指标等多要素投入,产能过剩时养殖户不会轻易去产能。只有当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且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企业现金流断裂才会出现产能普遍去化,亏损深度与时间跨度是去产能的关键。

02

2022年生猪有望加速去产能

短期来看,受南方腌腊、春节影响,四季度是传统猪肉消费旺季,但往往春节后2-5月消费低迷,为传统消费淡季。预计四季度猪价反弹,春节后继续下行态势。

中长期,随着年龄结构改变、生活习惯改变,猪肉消费占比会逐渐下降,猪肉消费量预计将呈现逐年下滑态势。短期看,通常下半年为猪肉消费旺季,猪价上升;春节后为猪肉消费淡季,猪价回落。

按照历年猪肉消费和价格走势规律,8-9月猪肉价格一般维持高位,10-11月或将小幅度回调,12月受到年末南方腌腊、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影响,通常猪肉价格呈现出翘尾的态势。2006年以来,三轮完整猪周期中下行年份均满足以上规律。

因此,预计今年春节前,猪价仍将呈现小幅反弹趋势;春节后的消费淡季猪价继续下行。

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结构、消费习惯改变,猪肉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居民追求健康饮食以及城市化带来饮食多元化,猪肉在饮食中比重下降,禽肉与水产品占比提升。

另一方面,我国老龄化率正缓慢上升。《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认为,60岁以上老人比例每增加1%,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减少0.5%。长期看,预计我国猪肉消费总量将呈现下滑态势。

根据Wind统计,2021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首次转负。根据农业农村部,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4296万头,环比下降1.2%。

按照2021年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规定,“十四五”期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要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

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正常保有量的105%,为最低保有量的116%,全行业产能仍过剩,处于去产能初期。

03

中国猪肉消费规模全球第一

猪肉需求在我国较为刚性,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青睐猪肉。根据美国农业部,2022年预计中国猪肉消费量4841万吨,在全球猪肉消费中占比47%,位列全球第一。

在中国肉类生产结构中,猪肉占比保持在40%左右,位列动物性蛋白消费品种之首。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约18.2千克,同比下降超10%。

随着人民消费习惯改善,肉类消费更加多元化,人均猪肉消费量略有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生猪总出栏6.94亿头,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出栏5.44亿头,2020年母猪产能不足,生猪出栏量继续下降。

正常情况下,我国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按出栏的标准体重120kg,销售均价17元/kg测算,我国生猪市场规模约为1.43万亿。根据美国农业部,2014年以来我国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消费量中枢约为5500万吨,按照17元/kg测算,我国生猪市场空间约9350亿元。

若按照1.43万亿市场规模计算,我国生猪养殖上市公司CR13为13.26%,近似完全竞争格局。

参照美国头部猪企Smithfield市占率已达15%,规模排名第二的猪企Triumphfoods市占率也达到了6%,相比之下,2020年我国头部猪企牧原股份市占率3.85%,排名第二的温氏股份市占率3.24%,与美国头部猪企市占率仍有很大差距。

04

规模化提升猪肉价格波动更加剧烈

据了解,非洲猪瘟疫情于1960年进入西班牙。1985年起,西班牙开始实施非洲猪瘟疫情根除计划,历经10年才将疫情彻底清除。1999-2009年,西班牙生猪养殖业超过11万个农场消失,下降幅度达到61.4%,而单个猪场规模生猪存栏量由122头增至354头,增幅达190%。

2007年11月,俄罗斯首次报告非洲猪瘟疫情。俄罗斯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2017年,俄罗斯散养户的猪肉产量从1119吨下降到608吨,下降近50%。俄罗斯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存栏量占比在2018年达到84.5%

在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美国,猪肉价格波动幅度依然剧烈。相对于规模化企业,个体养殖户收入来源多样,资本投入约束小,产能调整对价格反应更灵活。

规模化程度提升后,大型专业养殖户占比提升,受固定资产投入大、收入来源集中的影响,猪价下行期间公司缩减产能意愿弱,行业亏损时间更长,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反而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升而更加剧烈。

猪病的发病率与地区养殖密度和生猪流通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养殖密度的提升,非洲猪瘟、腹泻、蓝耳等动物疫情可能有所反复,对养殖户的管理与防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中国畜牧业年鉴,2009年-2019年我国年出栏在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下降66%。预计未来随着非瘟疫情防控、环保政策要求等提升行业门槛,不具备管理与成本优势的中场有望出清,散户占比或继续下降,大型养殖企业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