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谨慎应对!本轮猪价上涨并不是因为“缺猪”?那因为啥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自4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出现回暖以来,一直持续上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猪价已经从“5字头”回涨至“7字头”,并且正在向“8字头”逼近。市场对于6月份的猪价预期较高,认为随着产能回归到正常保有量区间以后,生猪出栏也会随之下降,猪价触底反弹后,将迎来新一轮周期。
但市场一些迹象表明,猪价走势恐怕并不及预期所愿,因为本轮猪价上涨并不是受产能驱动所致,换句话说,猪价上涨并不是因为“缺猪”,那是因为什么呢?
1、产能回归正常保有量区间,但仍处高位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为4177万头,是正常保有量的101.9%;而生猪存栏从4月份开始出现了首次同比下降。但是也要看到,去年能繁母猪数量的去化主要集中在低效母猪和高胎次母猪上,而实际到今年年初时产能基础下降幅度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集中退出的主要是中小散户居多,因为中小散户在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实力相对薄弱,在猪价持续下跌,养殖业持续亏损的过程中难以为继,因此被迫退出。而大企业各方面实力较强,因此补栏优势突出,一旦市场出现反弹信号,产能将很快增长。
而虽然中小散户被迫淘汰,但是因为“船小好调头”,一旦市场有所回暖,再次入市也相对容易。因此这就使得生猪产能在猪价有所回暖以后,去化就明显变缓。
而养殖业真正进入下一轮周期的标志则是生猪产能在价格低迷阶段持续去化,直到市场供需发生根本性改变。而目前来看,供给端只是季节性下降,而并非绝对性“缺猪”。
2、收储利好叠加高成本推动
当前来看,生猪市场依旧是供强需弱,这个局面并没有发生改变。但为何猪价却持续上涨呢?这主要受2个方面推动:
一是持续的收储。
我们以去年收储为例,去年在猪价过度下跌至一级预警区间后触发中央收储,但在猪粮比价回升至二级区间以后,收储便暂停了。而今年则不同,自4月份触发中央收储以后,即使猪粮比价已回升至二级预警区间,即便收储成交率不断走低,甚至流拍率最高时达到了99%时,也并未动摇收储的决心。
而持续的收储无疑使猪市信心大增,也为猪价托底。这也是猪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养殖成本不断上涨,惜售情绪上升。
另一方面,随着粮价不断走高,养殖成本也水涨船高。前不久,多个饲料企业再次上调饲料价格,养殖成本走高再叠加持续收储,使得养殖户普遍情绪上涨,低价出栏意愿明显降低。
但高成本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虽然猪价不断上涨,但并不意味着养殖业马上可以扭亏为盈。或者说,猪价上涨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成本上涨所推动的,而这对于整个生猪行业的供需格局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并没有改变供强需弱的基本面。
3、目前主导市场的是现货价格和情绪
当前主导市场对于后续猪价的走势判断的并不是供需,而是现货价格和市场情绪。而受情绪影响,近期二次育肥及压栏有明显上涨趋势,这对于后期猪市而言,是一个隐患。
另一方面,4-8月往往是季节性供应收缩,再加上疫情导致的短期囤货需求上升,这才拉动了猪价上涨。但是在高涨的情绪的影响下,生猪市场风险加剧,因此当前猪市最关键的并不是接下来猪价能涨多高,而是要注意价格风险,谨慎应对在供强需弱格局下猪价的变化。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