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吨上涨600元!猪价涨,饲料涨得更猛!养猪人切忌激进决策....‖正业生物特约·周一见
饲料上涨、猪价上涨,下半年养猪需要注意什么?‖正业生物特约·周一见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王之娴
2022年,饲料价格上涨是除了猪价之外养猪人头顶悬着的另一把利剑。
开年以来豆粕一度升至5500元/吨。4月原料价格终于迎来回落,而到了5月下旬,原料价格再次开启上涨,豆粕回到4500元/吨以上,玉米也来到3100元每吨。
随之而来的是全价饲料的应声而涨,再次拉升养猪成本。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饲料已经经历了5轮上调。涨价,成为了近年来饲料价格的主旋律。
尽管近期猪价持续向好,但居高不下的饲料成本,依然在侵蚀养猪业利润。
饲料价格对养猪利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饲料每吨上涨500-600元,1元的养猪成本决定盈亏
从生产成本构成来看,饲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去年以来,饲料成本平均上升500-600元/吨,带来每头猪出栏成本上升1元/公斤。
这1元/公斤的差别,往往可以决定一段时期养猪是亏损还是盈利。
从部分养殖企业公开的完全成本来看,2022年一季度,各大养殖企业成本在16-18元/公斤之间,以全国平均猪价来看,即便猪价向好,这样的成本水平依然处在盈亏线下,没有来到盈利区间。
4月全国平均猪价在6.7元/斤左右,5月均价上升1元每斤,达到7.7元/斤左右。可以发现,假如剔除饲料上涨的因素,部分猪企的成本水平已经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如果考虑饲料上涨因素,那么则依然难以盈利。(部分高价地区除外)
可见饲料成本的上升将使得一家猪场在平利期亏损,从而使得盈利价格提高,盈利区间缩小。就像如今的猪价放在非洲猪瘟之前,已经是不错的价格,但现在成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期,养猪人也似乎格外彷徨。一方面犹疑下半年猪价是否会如愿走高,另一方面则担忧饲料成本是否会进一步上涨。
在《农财宝典》新牧网4月中下旬对猪价上升后的养殖意愿调研中,依然有30%的人表示养猪风险太大,不打算继续,只有37%的人看好未来猪价。而在4月中旬对外购仔猪的意向调研中,已经购买或已经补栏猪苗的人不到40%。
尽管5月猪价的持续上升对行业信心有一定提振,许多人依然对未来比较担忧。
理想状态下,某一时期的猪价主要取决于供给,也就是10-12个月前的能繁母猪数。在此基础之上,叠加其他影响因素,形成完整的猪价波动现实表现状态。
总的来看,猪价的表现与能繁母猪大趋势走向基本吻合,但其波动幅度无法确定。即,我们可能知道猪价会上升或者下降,但无法确切地知道到底猪价会高到什么程度,或者低到什么程度。
最典型的案例是,在2021年初,业内多数判断全年平均猪价在10-12元/斤左右,但实际年中断崖式的跌幅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笔者认为,因为生猪生产的固有节奏,前期能繁母猪与生猪存栏已经确定,半年左右中长期的猪价走向基本可以确定。即便中间有波动,平均值应该也会基本吻合预期。因此,业内许多观点看好下半年猪价走高,但具体好到多少,很难说。
这也使得养猪人目前所做的一些决策未来并不明朗。比如能不能赌一把二次育肥,能不能大量买进仔猪,以及现在是否适合补栏母猪等。
猪价上行期,更需要细水长流
在如此微妙的情况下,养猪业应该如何应对?在下半年大概率平均趋势上涨,而饲料成本也跟着上涨的情况下,笔者比较倾向围绕“稳定性”做决策,而不应去做一些有风险的动作。
即,在猪价恢复期,细水长流的收益才是王道。
首先且必要的是降低成本。如果能将成本尽量降低到7元/斤以下,那么不仅下半年将有大概率盈利,未来也会有较佳的竞争力。但在饲料价格看涨的趋势下,要做到7元成本以下,比去年难度更高。
其次是适度规模,保持节奏,稳健经营,防止激进决策。一年后的猪价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当下头部企业和种猪企业母猪供应能力强,后备母猪储备量大,规模企业想要做母猪扩张的话,将相较于2018年、2019年速度更快。且行业内母猪经过更换,三元母猪换成了高性能的二元母猪,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升,因此也需要谨防产能去化低于预期,猪价上升幅度有限的可能性。而进行二次育肥等具有赌行情性质的行动,则有遇到短期价格低谷的风险。
第三是保持底仓。猪场依然要保有一定存栏量,预防猪价突然爆发式上涨。有一定的存栏量,能够抓住高利润的可能性。
第四是保留现金。想尽一切办法把子弹留住,谨防亏损期拉长。
第五是防住疾病。非洲猪瘟的发生将把一切归零,极大影响猪场正常生产节奏,极大程度增加猪场成本,而防住疾病将能够提升猪场生产效益,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当然,不可否认有人可以精准踩到猪价高点,大赚一笔,或者在低点之前成功抛售,但笔者认为这与稳健经营只不过是两种道路选择的不同——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承担低风险,获得低收益。
养猪业经历了非洲猪瘟,经历了价格高峰和低谷,在这个周期之前其实也经历过许多个周期,应该最懂得,哪种选择最适合自己。
作者:王之娴
统筹:彭进、吴昊晖
编辑:龙振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