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和非洲猪瘟的区别都有哪些这些症状你会辨别吗
猪瘟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传染病,对生猪养殖产业一直具有较大的威胁。非洲猪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到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广大生猪养殖人员要想针对这2种传染性疾病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必须准确了解2种疾病的基本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发病特点。基于此,本文着重介绍两者之间的区别,供大家进行区分和辨识。
1.病原体不同
猪瘟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HCV或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这种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就是猪,在实验室条件也能感染其他物种。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 38~44 纳,有囊膜,是一种小的环状 RNA 病毒。
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成员之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线状双链DNA虫媒病毒。病毒粒子呈20 面体对称,直径为175~215nm,具有类脂质膜,血清型只有一个。
2.传播途径不同
猪瘟传播途径很多,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胎盘感染。猪场所有的设备、人员、物资、车辆都可能是带毒传播者,另外,自然界中的保毒者如飞鸟、昆虫、蚯蚓等也都可能是病毒的传播因素。
非洲猪瘟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病猪、潜伏期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携带猪以及软蜱等吸虫昆虫,但也不排除其他生物,如能长期携带病毒的水蛭,也是散养猪和野猪流行 ASF 的原因之一。
3.病毒毒力不同
猪瘟病毒的不同毒株毒力差异大,现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基因2.1亚型的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典型的病例很少见。
非洲猪瘟的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猪在4~10d内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50%,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4.病毒抵抗力不同
猪瘟病毒对温度以及紫外线具有较强抵抗力,对氢氧化钠、乙醚、复合酚等物质敏感。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血液中的病毒在低温且较暗环境下可存活6年,在室温存活时间也可达数周,还可以在温带土壤中存活3个月左右。
5.感染后临床症状不同
猪瘟感染初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及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外表出现明显的改观,体温降至正常或稍高。后期表现精神沉郁和厌食,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有时蜷缩在圈舍角落,而且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直肠温升高,直至临死前下降。
非洲猪瘟感染初期体温升高,并无明显症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病猪耳后、鼻子、会阴、尾巴、四肢等处呈现界线明显的红色或者紫色斑。非洲猪瘟感染后无药可救,发热后容易导致急性死亡。
6.病理剖检症状不同
感染猪瘟的病猪淋巴结出血、水肿,心脏、膀胱等脏器的浆膜和粘膜都有大理石样病变发生;肾脏土黄色,表面有明显可见的针尖状出血点;并且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有一些出血性梗死;慢性猪瘟盲肠以及结肠等有溃疡现象。
非洲猪瘟患病猪感染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现象,主要体现在淋巴结,胃肠以及肝肾等淋巴结的出血现象尤为显著。脾脏充血、肿大较为严重,是正常脾脏的5倍之多,并有黑紫色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此病毒后的肾脏出血现象比本地猪瘟轻。通过淋巴结触片可见单核细胞破碎现象较为严重。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不同
猪瘟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 ELISA 试剂检测血清。
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红细胞吸附试验(HAD)、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DIF)、琼脂扩散沉淀试验 (AGP)。
8.免疫预防措施不同
猪瘟可以使用ST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免疫后可以完全保护,不会再出现大面积的发病情况。
非洲猪瘟防控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控手段,灭活苗效果不佳,也没有研制出成功有效的活疫苗,目前主要是以扑杀为主。
以上就是猪瘟和非洲猪瘟两者之间的区别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