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历“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至今为止还有没有参考意义

农村谚语不计其数,这也是老一辈人的经验所得,就如“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字面意思虽通俗,内在含义却不易懂。很多俗语,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来说,至关重要,导致现在很多老年人,出门买东西挑东西还是很有讲究的,但如今的快速发展,谚语所说的,早已被时代淘汰,不具备参考意义。那么这句“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在当今社会,还具有参考意义吗?我想很多年轻人压根就没听说过,毕竟不会做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叫个外卖不香吗?不用做饭,不用洗碗,心里也舒坦。为什么早不买猪肉“早不买猪肉”,这句可是老一辈儿口口相传的经验,在八十年代,屠夫即使很早起来杀猪,经过分割剔骨剁块,至少也得花费3-5小时,为了将猪身上最难卖的肉(槽头肉),当然得先放在早市,等这肉卖的差不多了,才会将其余部位拿出来售卖,生意总会有一些有意而为之。若是买的人少,这一头猪,一两天肯定是卖不完的,当时的环境也没有冰箱及冷冻存储设备,卖不完的猪肉也会出现“隔天肉”,冬天还好说,但对于夏季来说,很容易变味变质(有一些奸商会涂抹一层粉末,让猪肉没异味),不新鲜的猪肉,除了早上拿出来卖,价格上自然也是很便宜了。那么去早市买肉,通常很多人都是住得较远的小村子,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吃得起肉,买肉都是定期定量,除了吃肉,还得熬制一点猪肉来炒菜,算是有点油荤味儿,不至于吃“辣锅菜”。所以天还没亮就出发来市场买肉,毕竟来晚了,肉卖光了,可能就白跑一趟,来早了又只有隔天肉和槽头肉,不买吧,也是白跑一趟。在穷得叮当响的时候,管它隔天肉还是槽头肉,在没有选择余地时,只要这猪肉还能吃,且价格相对便宜,也是没啥问题的。对于屠户来说,就没有卖不出去的肉。那么离市场很近的人来说,买过一两次就知晓,去早了不一定是好肉和新鲜肉,且屠户天明前杀猪,到了集市上肉还是热的,聪明人算的精,买回去再一秤,会折秤一二两。所以掐着时间去买肉,就可以尽量买到大肥肉,可以熬制猪肉,也可以吃油渣。为什么晚不买豆腐豆腐,貌似白而无味,却可以千变万化,繁衍出多种菜品和食材,豆腐是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无意间练丹发明出来的,距今2000多年历史。“豆腐西施”是我最喜爱的典故,豆腐虽好吃,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发酸”。一斤豆腐二两水,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大量的水分,保质期也是出了名的短暂,当一块豆腐放置久了,就会被细菌微生物感染,产生酸味,不仅口感差,色泽暗淡发硬。通常小摊贩都会在提前一晚泡黄豆,半夜研磨豆浆,用石膏或盐卤点豆腐,相对出摊早,肯定新鲜程度最高,小摊贩都是小推车,三轮车售卖。没有相对的存储环境,豆腐又是不耐高温和保质期很短的,在空气中滋生细菌,氧化变酸,卖不了的豆腐就得浸水,压秤。所以呢,没有冰箱的年代,才有了“晚不买豆腐”,不一定指的是晚上,而是豆腐摊都出摊很久了,时间上的很晚。总结一下,你就知道无论是屠户还是豆腐西施,他们都是起早贪黑,生活简朴而又忙碌,在当时没有冰箱存储来说,卖的隔天肉也好,卖的发酸豆腐也罢,他们也没有实质性的办法来规避,寻常百姓家也是没办法挑选便宜的,毕竟包包摸不出来钱。“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也就是翻翻老皇历的话,虽然对于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来说,毫无存在感,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总结得比较到位的。现在农村集市买个猪肉,都得赶早不赶晚,早买任意挑选,过了十点之后,都是别人精挑细选剩下的,想吃便宜的就趁着下午收摊再去。豆腐也都是只有早上才有,下午晚上都不会出新锅,因为老板下班了,该打牌了,哈哈。自从有了冷冻存储设备,24小时想买什么都可以,人们也不再追求时间上的差异,科技改变生活,现在最担心的还是选择健康干净的食物,确保未来不会因为体内囤积毒素过多而生病。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