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已探底12月猪价走势关键还是供给与需求
进入11月,全国各地寒潮来袭,也给猪价注入了些许“寒意”,生猪价格持续遇冷回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10元水平”,自繁自养养殖户利润缩水的同时,部分二次育肥场面临亏损问题,年底猪价涨至15元的期盼渐行渐远。值得庆幸的是,11月底,猪价止跌回升,多地单日涨幅达到0.5元,也算是猪市带来了一抹阳光。进入12月,猪价会持续跌势,还是在现有水平整体走高?
1、猪价连跌后又遭遇“回首掏”
步入11月,猪价整体呈现下跌趋势,从月初的13.09元/斤,下降至11月30日的11.14元/斤,单月最高跌幅超2元/斤,这与业内早前预期的年末有望涨至15元/斤的情形大不相同。值得庆幸的是,近两日多省猪价反弹,局地单日涨幅超0.5元/斤。
猪价的再度回升,给了养殖户信心,没想到猪市再度反转,遭遇“回首掏”,12月2日猪价再一次回落,全国除了重庆、四川、甘肃、湖南、贵州几个地区保持上调,广西、云南保持稳定之外,其他地区再度进入下跌通道,短短三天时间,猪价就中招了“回首掏”,刚涨就跌。
其中,华东区猪价调整后的价格为10.8-11.6元,华中区猪价调整后的价格为10.7-11.2元,华南区猪价调整后的价格为10.8-11.9元,华北区猪价调整后的价格为10.5-11.5元,西南区猪价调整后的价格为10.6-12元,东北区猪价调整后的价格为10.5-11元。
2、猪粮比回落至合理区间
随着猪价的回落,猪粮比从之前最高的9.66:1回落到合理区间,猪粮比回落到合理区间意味着国内生猪产能整体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当前产能是有能力保障市场生猪的消费需求的。同时猪粮比回落到合理区间也意味着猪价过度上涨二级预警的结束和政策调控的退出。猪粮比回落至合理区间的原因有集团化猪场加速出栏,超额完成11月的月度出栏任务;猪价下跌,散养户惜售情绪松动;从9月以来,7次中央储备肉的投放,以及大量地方储备肉的投放,形成调控合力;气温高,猪价高,猪肉消费不及预期。
前期的消费低迷让猪肉消费后移,散养户压栏情绪松动和集团化猪场加速出栏生猪让后续的出栏压力得以缓解,而这些对于12月的猪价走势来说都算是利好消息。
3、12月猪价走势,关键还是供给与需求?
首先,供应端来看,养殖端出栏节奏加快,出栏量增加,散户方面或出现集中出栏,尤其二次育肥。当前标肥价差继续缩窄,肥猪价格优势不明显,散户出栏积极性明显增加,此外规模场出栏量增加,部分计划提前,价格下行大趋势下,散户挺价难度增加,同样加速出栏。与此同时,价格深跌之后,养殖端信心受挫,恐慌心理影响下,出栏意愿增强。因此供应端利好逐渐减弱。
需求端来看,增量或逐渐明显,终端消费有改善,天气转冷,需求或缓慢增加,逐渐转入传统旺季,腌腊及节前备货利好提振,白条和冻品成交量或增。往年来看,腌腊高峰期或持续月余,短线需求增量6-7成。但新冠疫情影响持续,需求增量同比或不及往年,今年初步判断或不会有持续性需求高峰出现,短线增量或2-3成,仅供参考。至于春节前备货,按照往年经验判断,腊月中旬开始终端销量翻倍,节日提振作用明显。因此节前销量增加实属必然。但受新冠疫情及白条价高影响,终端销量或远远不及往年,乐观判断或增加3-4成。因此需求端利好或逐步增加,只是支撑力度有限。
供应端逐步利空和需求端逐步利好博弈下,究竟谁能更胜一筹?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养殖端提前出量,虽然短期内拉低整体价格水平,但压力提前释放,集中出栏概率下降,一定程度利好后市,增加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且就养殖端现状来看,整体存栏量处于偏低水平,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二次育肥同比减少6成左右,其他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育肥情况更不容乐观。因此养殖端出栏压力不会大到“难以承受”。
猪市起伏,建议业内人士密切关注行情动态,调整好心态,适时把握出栏节奏。
{{item.content}}